双减政策的出台可以说有着原子弹爆炸式的连锁反应,使得有些校外培训机构一夜之间倒闭了事,那双减政策对教育培训机构有哪些影响,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双减”政策后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对校外培训机构有着相应的要求
“双减”政策指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其中,要求分类明确作业总量。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同时,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双减”政策要求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坚持从严审批机构。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依法依规严肃查处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未经审批多址开展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规范培训服务行为。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培训机构不得高薪挖抢学校教师;从事学科类培训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并将教师资格信息在培训机构场所及网站显着位置公布;不得泄露家长和学生个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培训成本等因素确定培训机构收费项目和标准,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
二、文化课培训向综合素质培训发展
针对校外培训机构如何更好转型这一话题时,文化课培训是中小学教培行业这棵大树下较为粗壮的枝干,教培行业经过这一轮的洗牌,必然会更加蓬勃发展。所以,绝大部分文化课培训的教育机构转型方向将以素质类课程培训为主,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专注力等综合素质。
文化课培训机构的教师可将更多精力投入兴趣类、素质类培训,机构的培训教师需要借助自身较强的学习能力,在各个教育机构转型的同时跟上步伐,教育培训类的工作岗位需求依旧旺盛,岗位需求将要求教师由传统的中小学生文化课培训能力转向兴趣类课程和综合素质类课程能力。
三、升级教育水平尽快开辟新业态
1、教育机构可以考虑转向社会性的公益辅导,支持公益性教育,包括辅助一些学校教育,完成政府和学校的公益性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2、是紧跟国家的教育方针。即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培训机构要尽量转型为能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机构,包括劳动、德育、体育、生活教育、品德教育、创新教育等,不要过分强调分数,强调中考高成绩。
3、是升级教育水平、教育素质、教育能力,包括升级新型的传播知识的方式等。四是在短期内,可能部分传统的培训学校会面临关停并转的问题,它们需要学习开拓新的业务来适应行业的发展。例如,公办和民办中小学都需要老师,培训机构老师也可以到学校应聘教师岗位。随着市场出现新的需求,教育行业新业态会慢慢出现,例如人工智能、网络学习以及综合素质提升等,这些业态都与未来国家的发展、行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从教育的行业来讲,就是要做好自己、提升自己,迎接新的挑战。
四、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
学科类
根据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规定,在开展校外培训时,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按照学科类进行管理。对涉及以上学科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进行的校外培训,均列入学科类进行管理。
非学科类
在开展校外培训时,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