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如何彰显语文意识,什么是语文意识?语文意识对语文教学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当中应该如何落实语文意识?大文豪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廓清了语文的边界,即“内容”是第一边界,“含义”是第二边界,而“形式”则是第三边界。不难发现,这三层边界,越往外,“语文味”就越淡;越往内,“语文味”就越浓。
内容这个边界的范围是最大的,内容下面是含义,边界变得小了一点儿,而比含义边界更小的是形式。我们这里说的语文意识主要指的就是语文的形式,而语文的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这意味着大多数人在教语文的时候并不知道语文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
是什么原因导致你看不见语文的形式?因为你缺乏一双“语文的眼睛”,“语文”在你面前不成其为“语文”,它只是“内容”。在这里,我是从第三边界的角度来理解语文的,显然,这里的语文就是指语言文字的形式。
我读朱光潜先生的文章《文学与语文(上):内容、形式与表现》时,其中有这样一番话给我的启发特别大。朱光潜先生说:“从前我看文学作品,摄引注意力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或情境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很注意到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可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已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章甚至使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这种精确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一般人通常只是得过且过,到大致不差时便不再苛求。”
朱先生这番话的核心就是我们所讲的语文意识。他说“近年来我的习惯已完全改过”,他改过的习惯是什么呢?他说,“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请注意,在这之前,一篇文学作品到手,朱先生第一步留心的并不是它的语文,而是它的内容。这个习惯改过来之后,他就会把自己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语言文字上面。
朱先生甚至这样说:“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其实,朱先生的要求就是四个字,那就是语言文字的“精确妥帖”;朱先生所讲的这个“习惯”,就是留心语文的习惯;他的这个意识,就是关注语言文字表达的意识。这些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由“内容”而“含义”进而“形式”,步步逼近“语文”的核心。学习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运用,正是语文的独当之任,正是语文的本体所在。事实上,我们的教材是选文型的。对每一篇课文,我们既可以首先留心它的内容,也可以首先留心它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