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学教师 “梦想”中的中小学教育

一位中学教师 “梦想”中的中小学教育,总之,我心目中满意的学校,校长带领教师回归教育常识,创建新课程、新课堂乃至新学校,改善学校的生态,改变学生的行走方式,这是他梦想的总结。


一位中学教师 “梦想”中的中小学教育


一所学校,如果不能让朝夕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满意,无论外在的评价、满意度多高,它都不能算是一所好学校。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甘肃省敦煌市第三中学教师王国志,这是他 “梦想”中的中小学教育,既然是梦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接近。

一位中学教师 “梦想”中的中小学教育

一所学生满意的学校,必须具有引领办学方向并达成共识的教育理念

教育改革轰轰烈烈,你方唱罢我登场,但裹足不前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缺乏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使命感,即使有也含混不清。学校里的所有教师包括校长,在他们眼中,什么是最有价值的,是分数还是“人”本身?只有“改头”才能“换面”,只有顺应人的天性——正本清源:崇尚自由、玩、好奇等核心价值;只有回归教育常识——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权利,办目中有人的学校,满意度才有可能提升。

要高举“自由”的大旗,培育自由的头脑。在学校,学生首先是一个个真实的、有自己的感情、思想和尊严的活生生的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人,精神自由、心灵舒展是人最大的自由,这种自由感来自高度开放的空间,特别是自然空间。“人在自然中,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也是最理想的教育状态。脚踏大地,仰望星空,这样的生存状态,对人的精神成长,可以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鲁迅先生的《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隐含了教育命题——生活在自然中。少年鲁迅和小伙伴划船、偷豆、看戏、捕鸟、听“美女蛇”的故事,还可以与蟋蟀、油蛉、覆盆子、木莲们亲密接触,大自然是作者生命的乐园,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正是一种生命的自由感。

挖一方亲近自然,“浪费”时间的“池塘”,捍卫生命的闲暇,给每个人发呆的时间,回到自己的内心,与自己对话、与时空对话,成为自己的朋友,体验自由成长的快乐。

要满足“玩”的天性,奠定生命的底色。好的教育、满意的学校教育应鼓励“浪费”时间。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即悠闲、空闲。悠闲意味着内心不是常常被各种事情所占据,意味着拥有无限的时间去倾听,去清晰地看,去观察身边以及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意味着做自己想做的事。

对学校的主人——学生(十几岁的孩子)而言,最大的自由、最要紧的事是“玩”!玩,就要有足够自由支配的时间;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的王世襄先生在《北京鸽哨》一书的自序中,开门见山就说:“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大学毕业以前他整整疯“玩”了25年,乃至一辈子玩,有名堂无名堂地玩,他钟爱的“玩”有15种之多。结果70岁之后,《蟋蟀谱集》《说葫芦》等四十余种著作相继问世出版,并先后获荷兰克劳斯亲王大奖和杰出文化名人奖,著名画家黄苗子说他“玩物成家”。“玩物丧志”的他何以取得如此辉煌成就?这揭示了一个秘密——“玩”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命题。

1609年,荷兰一家眼镜店老板汉斯的几个孩子,拿了几块近视、老花镜片很随意地一起玩。其中一个孩子,一手拿一个镜片,一会放前,一会放后,一会重叠,一会分开。当他把两个镜片摆弄成一前一后时,他大叫起来:“哎呀,礼拜堂的尖顶,怎么变得这么近了!”在孩子的游戏中,眼镜店老板汉斯受到了启发,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玩”是人天性的需求,如果“玩”趣广泛,使人思路开阔,触类旁通,古今中外,莫不如此。莱特兄弟的飞机,达尔文的进化论,虎克的显微镜,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都是“玩”出来的名堂。

我想,当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玩、好奇、想象、创造、探索等天性得到满足,该玩的年龄有足够的时间玩好了、玩透了、玩醉了,健康成长了,这就如同为人生安装了坚实的精神底座。

要关注“当下”的生活,培育幸福而有意义的生命。善待学生,教育是当下正在发生的“生命事件”。学生的快乐、幸福和幸福的能力应是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教育要为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奠基,怎样才算打好这个基础呢?非常简单,就是看受教育者现在的生活是不是快乐、幸福、有意义。

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恰恰最缺乏的就是自由与快乐。学校把学生牢牢地圈在教室里,全封闭管理,全天候监控,学生戏称“青春的绞肉机”“文明的监狱”;外加名目繁多的补习班、特长班,学生戏称“5+2”“白+黑”。学生既没有自己的空间,也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变成一个只读书的“机器”。甚至还振振有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咬咬牙!现在的痛苦,正是为了将来一生的幸福!”试问:如果一个人青少年时代没有幸福的体验,又何来“一生的幸福”?毫无疑义,这个“一生”首先应该包括他们最宝贵的学生时代。童年与青春消失了,快乐不见了,何谈满意?何来快乐?正如卢梭所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一所学生满意的学校,要有一支充满教育情怀的教师队伍守望学生成长

办满意的学校,其全部意义就是为了学生的优秀和幸福。而实现这个意义的关键,在于学校里的另一位主人——教师。新加坡的校长任命书上写着:“你的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中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他们依赖你的引领、塑造和培育,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和有用的公民。”校长作为教师的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使命感和厚重的生命情怀,要有引领教师努力践行办学理念的坚定意志,这样才可以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

教师应该是学校生态的构建者。教师是学校这一方“池塘”的建设者、看护者,是课程、课堂的最直接的开发者、实施者。陶行知先生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更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师应该把“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作为教育思想的基石,他们关注的不再是教学目标和教学艺术,而是学生和学习本身,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他们是给每个学生的成长植入动力系统的促进者、助推手,是点石成金、拨云见日、引导方向、指导方法、督导过程、疏导疑难的导师。

教师应该是自主的发展者。我们一直提倡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但更重要的是,给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要研究教师、关爱教师、成就老师,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每一位教师不受“约束”地去探求教育,实现人生的价值,使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为成为教育家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如果教师“心里装着所有的人,唯独没有自己”——那么,所有属己的体验,所有生命的感受,都将在“未来”与“无私”的强光聚焦之下,立刻干枯。

教师是优雅的,我们的孩子才有望优雅;教师是从容的,我们的孩子才有望大气;教师是幸福的,我们的孩子才有望明亮。只有教师发展了,才有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和教师发展了,才有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所学生满意的学校,要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菜单

如果一所学校的上空氤氲着自由的空气,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位学生真正沐浴教育的春风、静享教育的幸福,“池塘”里长什么,主要就看课程。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内心需求,学校和教师就要提供内容丰富,具有综合性、系统性、选择性的课程。有资料显示,北京市十一学校,通过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构建了一套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创立了265门学科课程、30门综合实践课程、75个职业考察课程,成立了272个社团,设立了60个学生管理岗位。4000多名学生有4000多张“自助餐”式的课表,组合成1430多个教学班。丰富的课程,体现出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每一位学生都能拿到一份犹如世界级的自助餐“菜单”,各取所需,受欢迎和满意的程度不难想象。另外,几乎所有的世界名校都特别重视学生社团,美国最好的公立高中斯蒂文森学校,有3000名学生,竟然有1000多个学生社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享用完“大餐”的学生走出“自助餐厅”,肯定会产生自己动手制作“大餐”的强烈愿望,这就要提供形式多样,具有生成性、体验性、能力型的课程。台湾的李崇建老师为学生创办了“移动的学校”,开发出登山、陶艺、木工、烹饪、肢体、爵士乐、法文、摄影、美学、电影等眼花缭乱的课程。重要的是,这所学校没有围墙,没有校门,但这里绿竹掩映,柳杉环绕。竹林中能听到小溪的流水声、蛙声、蝉鸣,偶有山鸡、野兔、松鼠穿过,沿途还有曼陀罗花丛,盛开的油桐花,附近还有农家栽种的橘、柿、桃、梨等果树,有五十户农家,还有赏夕阳的地方……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容许学生逃课,养宠物狗,甚至有的课堂没有学生来,只有老师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傻”等。这样的学校和课程的确太理想化了,可望不可即。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课程设置的出发点、落脚点、中心点都是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学校非常受欢迎;不得不承认,除了教师外,每个人一生中都有很多“教师”,清风、明月、风雨、雷电……或许,《窗边的小豆豆》畅销不衰的原因也在这里。

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西下池小学每天下午只上一节课,剩下的时间,全部是游戏、活动时间。开设了折纸、烹饪、棋牌、气象、电脑制作、自然科学之花等14门课程,体验性、能力性、生成性的特征非常明显。创设了星光长廊、生态园、沙池、树阵游戏、童谣、心灵氧吧、莲花鱼塘等19道校园景观,学生就沉浸在生命的自由与成长的幸福中。

看球赛、听摇滚、看电影、演剧本是美国杰出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的品牌课,他在第56号教室里演绎了教育的奇迹。特色办学也为伊顿公学贴上“世界级精英人才的摇篮”的品牌,为夏山学校贴上“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的标签。

如果照抄照搬、生搬硬套,无论是十一学校、李崇建的“移动的学校”、西下池小学,还是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都注定要失败。但是,这几所学校的课程菜单和探索实践无疑为我们打开了课程建设的思路,或者说追本溯源去寻找课程建设的源头活水——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因人、因地、因时、因景设课、授课的悠久传统。笔者所在的地区,紧紧围绕中华传统、敦煌文化、地域特色这一主线,凸显内涵式、特色化发展的主题,开发建设了具有敦煌特色的品牌课程。如:具有鲜明敦煌元素的学校博物馆、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敦煌舞韵律的健美操、校园沙滩排球、沙滩探戈、激情奥尔夫、传统腰鼓、陶艺制作、灵动剪纸、“敦煌文化小使者”等课程和社团,很受学生欢迎,一所学校一方景致,一个校园一种特色。

一所学生满意的学校,必须创建具有自主性、探究性、高效性的新课堂

对自主高效的课堂形态有一个诗意的概括:“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如果一方“池塘”的理念、教师、课程等生态文化已万事俱备,只差学生这颗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那么,至于开出什么样的花,结出什么样的果,长成什么样的材,主要看课堂。

“我的课堂我做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应该是走进“知识的超市”的一次自选采购,“学生”变身为“学者”,教室变为学堂,学堂的主人在这里真自学、真讨论、真质疑、真展示、真生长,学生在充分享受“玩”“学”的过程中,生成学习的能力。学习更应是一场“生命的狂欢”,课堂上,人与文本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己之间,有对话交流,有理解信任,有尊重宽容,它关注学生的状态、情感、氛围、兴趣。课堂上,情感温文尔雅地流淌,生命生动优雅地绽放,灵魂群情激昂地碰撞。一堂课就是一次情感体验的旅程!

“我的舞台我主演”——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课堂的高效是相对于低效、无效甚至负效而言的。许多教育专家对高效课堂提出了判断标准,笔者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概括为:有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面参与),有状态(看动作、听声音、察表情),有展示(个性化、多样化、拓延化),有效果(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待完善(有生成、有缺憾、有反思),具备了这五条标准的课堂,它必将成为学生最留恋、最向往的地方。

“我的季节我绽放”——新思想新技术大数据催生大课堂。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是大势所趋,课堂革命势在必行。从某种意义上说,课改就是改课,其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一变,课堂就变,学生随即华丽转身,变成课堂的主人,“自主、交互、展示”的特点得到充分彰显。笔者所在的学校借“智慧敦煌”城市建设的东风,与101网校联姻,率先进行信息化课改实验。教师以首席学习者的身份,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大家共同学习,充分利用网络PPT、视频等查询、讨论、交流,写作、互批互改、面批面改,答题、阅卷、统计、分析,自制微课、朗读录音、个性展示,实践探索出学习小组的班级管理模式,课堂和班级所有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管理,捆绑考评。探索实施分层、一人一案、免作业等制度,最大程度地解放学生,取得较好效果。

总之,我心目中满意的学校,校长带领教师回归教育常识,创建新课程、新课堂乃至新学校,改善学校的生态,改变学生的行走方式。校园里“生长”出一批又一批体格健壮、性格健全、热爱生命、尊重他人的现代公民。他们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有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品质,有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创新精神,有心灵力量,有拿得起放得下的魄力。他们事业成功,生活幸福。当他们离开学校,向社会出发,向人生起航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样的步子!

原标题丨大题小解:办学生满意的学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