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娃,爸爸就是专职司机,妈妈也成为了专业厨师,在生儿、育儿、教儿的路上,父母们都在不断努力着。然而这几个阶段中,最难的,也是最让父母们头疼的就是教儿阶段。
在斯玛特儿童美术机构里,我们通过艺术教育陪伴、启发、引导和帮助孩子们成长,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下面,我们用一组图片的对比来向大家展示艺术教育的真谛,希望能给家长朋友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父母的期望 VS 孩子的兴趣
“爱孩子是如他所是,而不是自己所想”,很多父母把孩子当做自己人生梦想的延续,却不知这是让孩子用大人过去的人生经验面对未来的人生,用他人的鞋走自己的路。在斯玛特,我们尊重孩子的兴趣,让兴趣做孩子的老师,孩子的学习会事半功倍,成长会更快乐,人生会更幸福。
二、传授知识技能 VS 塑造人格灵魂
以往的教育是“面向知识”的双基教育,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未来的教育是“面向人”的素养教育,重视人的人格塑造和素质培养。在斯玛特,我们认为孩子“是什么”比“会什么”更重要, 培养一个内在美好的人,他才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天分和能力,去获得美好的结果。
三、以老师为中心 VS 以学生为主体
孩子的教育不应该以老师为中心,老师示范,学生照葫芦画瓢,谁画的好老师就表扬谁,只有少数学生可以得到鼓励,这样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机会可能会被无形削弱甚至剥夺。在斯玛特,学生是创作的主体,老师不提供示范画,每个孩子都要自己动手创作,都可以得到创造力锻炼的机会。
四、外界的灌输 VS 内在的生发
很多时候我们接受的教育,是填鸭式的,知识就像浇花一样,从外界灌输进来。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得到知识,却不利于发展他自己的能力。在斯玛特,我们努力营造生成式的艺术课堂,点亮孩子心中创意的灯,让他自己去探索、发现、创造,从内心深处生发出灵感和创意。
五、临摹别人作品 VS 独立思考创作
以往的美术教育重“临摹”,学生临摹了哪位大师的作品,他的创作中就会一直有这位大师的影子,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机械模仿的结果是使思维变得懒惰,难以产生创意。在斯玛特,孩子在动手之前必须先动脑,思考该如何去画,而不是模仿现成的东西,这种锻炼使他们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六、美术技能训练 VS 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
大部分美术教育更注重美术技能的训练,高难度的美术技能训练容易禁锢孩子的思维,使美术变得毫无乐趣,让孩子敬而远之。在斯玛特,我们更注重保护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尊重儿童的心理特点,消除技法的束缚,让艺术创作成为一件快乐而持久的事情,也给了孩子打开未来世界大门的钥匙。
七、标准的答案 VS 个性的展示
有标准答案的教育,适合“共性”的知识教育,但是很多家长都把共性教育的思维延续到艺术教育中来,用“好坏”“对错”衡量孩子的作品,忽视了孩子个性的发展。而艺术是崇尚个性的,标准化和整齐划一反而不利于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个性的充分发展也是孩子完整人格的一部分,是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之源,幸福人生的基础。
八、结果论输赢 VS 过程就是奖励
画画就像放烟花,最美的是其中烟花绽放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刚接触艺术教育的家长,喜欢通过绘画作品来评价孩子的表现,而忽视了孩子在创作过程中的收获。事实上,孩子在绘画过程中的收获更多,有创作的乐趣、品性的陶冶……当家长过分注重结果的时候,过程中的美好就被压缩或失去了。
九、取悦他人 VS 表达自我
不要让孩子把艺术当成取悦别人的工具。孩子在创作时如果总想着取悦别人就会迷失自己,作品也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在斯玛特,我们启发孩子找到真正能打动自己的东西:“我最喜欢的样子是什么?”只有能打动自己的东西,才有可能打动别人。
十、大人的艺术设想 VS 孩子的本真表达
有的家长在看孩子作品的时候,总是可以指出很多问题,让孩子去“改进”,比如颜色不准确、画面不符合实际情况、造型不合比例,等等。在大人的指导下,孩子画出了取悦大人的“成人画”,也失去了儿童画最宝贵的东西——孩子的本真表达。在斯玛特,我们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画出自己眼中和心中的世界。
十一、“像”与“不像” VS “真”与“不真”
刚刚接触艺术教育的家长,自然会把“像”与“不像”作为评价孩子作品的标尺。而对于造型能力还没有很好发展起来的孩子来说,家长的预期常常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容易让孩子产生挫败感。在斯玛特,我们不用“像与不像”束缚孩子,而是启发他们思考:“你是否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并把你的感受通过作品传递给别人?”
十二、达到什么样的等级 VS 有没有自己的特色
家长把孩子送进一个美术考级培训班之后,原本是想让孩子的绘画技艺更上层楼,没想到却让孩子产生了“我不是画画的料”的消极想法,从此拒绝画画,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在斯玛特,我们不用“好坏”“高低”给孩子排列座次,而是引导孩子画出自己的特色,找到自己的feel,形成自己的style。我们教给孩子的不是艺术技能,而是最基本的艺术态度——尊重自己的感觉。
十三、压力 VS 快乐
不要让孩子有来自绘画技术的压力(造型和色彩把握不好怎么办),更不要有老师、同学和家长评价的压力(他们不喜欢怎么办)。在斯玛特,我们帮孩子消除这些外在的压力源,欣赏每个孩子的艺术个性,鼓励他们每一个小小进步,激发孩童天性中对于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十四、骄傲或羞辱 VS 自信和分享
如果把作品看成衡量成败的标准,孩子遇到不如自己画得好的同学就骄傲,遇到比自己画得好的同学就自卑,受到别人的讥讽就感到羞辱,很少体会过艺术创作本身的乐趣。在斯玛特,艺术不是用来“攀比”的,而是用来展示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个性,用来传递美、分享美。
十五、批评式教育 VS 欣赏式教育
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得到一幅“完美的作品”,要求作品完美,就会对孩子进行多方面的挑剔,许多孩子因此不敢下笔,甚至认为自己没有艺术天分,彻底否定自己。在斯玛特,孩子的每一个想法都会得到尊重,每一幅作品都会得到鼓励。我们不是为了得到一幅“完美的作品”,而是为了培养一个快乐成长的孩子。
十六、单一的视觉艺术 VS 视、听、嗅、味、触
在人们普遍的观念中,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被专业化为每一种行业,每个专业的人主要关注的都是自己领域的事情。在斯玛特,艺术之间是相通的,共同结合起来才能完成美育的任务。美术不是单纯的视觉艺术,而是把视、听、嗅、味、触“五感”结合起来,给孩子更全面的审美教育。
十七、单一的艺术教育 VS 艺术+学科+生活
在过去的课堂上,学科与艺术是分离的,学科知识也被分为理科和文科,这种模式培养了“理工男”等偏科型人才,同时由于分离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导致单门学科的学习也无法深入。在斯玛特,我们设计了“艺术+学科+生活”的教育模式,打破了单一艺术教育的界限,把艺术和学科、生活结合起来,不仅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更希望他们能够幸福快乐的生活——能够幸福生活才是孩子终极的素质。
十八、单一的室内教育 VS 室内教育&户外教育
过去我们更注重室内教育和书本知识,缺少户外教育的意识和实施条件。近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普遍被电子化、网络化,缺少与大自然的联结,甚至出现“自然缺失症”。在斯玛特,我们把户外教育和室内教育同等重视,定期带孩子到大自然中感受花香和日出,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欣赏艺术大师的原作,弥补孩子户外教育缺失的不足,给孩子更完整的成长体验。
十九、功利性教育 VS 成长性教育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艺术教育是有功利化倾向的,艺术教育就是要培养艺术特长,人们普遍认为,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艺术细胞”,艺术就不用学了。这种错误的观念埋没了很多有艺术天赋的孩子,也让很多孩子的人生失去了艺术的乐趣。在斯玛特,艺术教育是成长性教育,是一个人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训练技能,而是为了促进孩子人格的完善、创造力的培养、智慧的开启,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
二十、教育是学校的事 VS 家“园”共育
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家长只是被动地“配合”学校的工作,然而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在斯玛特,我们为父母开设艺术课堂,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艺术,接受艺术的熏陶;为父母开设亲子课堂,聘请名师专家帮助家长解决孩子成长遇到的难题。家“园”共育,给孩子24小时不间断的“浸泡式”教育。
二十一、艺术教育倒金字塔结构VS 艺术教育正金字塔结构
长期以来,艺术教育专业化现象突出,高等教育中的艺术教育专业较多,导致艺术类毕业生过剩,另一方面,艺术普及教育却得不到足够重视。在艺术教育最为重要的人生阶段,很多孩子却得不到对他们成长来说很重要的审美教育。斯玛特认为,艺术教育应该是全面普及的,每个孩子都有学艺术的必要和权利;艺术教育也应该从孩子开始,儿时的艺术启蒙对于整个人生的成长非常重要。
二十二、艺术素养倒金字塔结构VS 艺术素养正金字塔结构
长期以来,艺术素养以技法为核心,很多艺术专业毕业的学生技术有余,而个性特点和创造性不足,因为他们的技术缺少基本素养的支撑,显得头重脚轻。在斯玛特,我们更注重孩子在艺术学习中的心智成长、情感成长、社交成长、美德成长、美感成长,有了这些基本素养的成长,孩子的创造力才能有爆发的基础,技法学习也有了源头活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艺术教育也不是教孩子画画那么简单,它需要“慢养孩子、静待花开”的耐心,也需要培土、浇水、施肥的智慧,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用耐心和智慧培养孩子,而不是成为只愿为孩子成长投资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