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眼花缭乱的互联网热点:直播、VR、网红、自媒体、短视频、内容付费、微信…… 教育企业经营者及从业者缺乏有效的方法论和指导工具,好不容易明白微信怎么玩,建立了自己的公众号,家长社群,然而微营销理论太多,实际运用上还是不知所措,下面我们来聊聊社群招生实用的七种方法,帮培训机构轻松实现生源倍增。
很多校长聊天时都会提到:“为什么我也在微信群内做分享,也鼓励家长讨论话题,偶尔还会发红包,可为什么就变成了“死群”呢?”那么,微信家长社群运营,怎么做才能真正变成“招生利器”?
下面我们为各位校长介绍一下社群运营的七个步骤,让社群变成学校的招生利器。
01发布内容专业性+有针对性
教师发到班级家长群里的授课内容家长看不懂,那还发不发?
当然要发。
大夫在给我们诊病时,也会说一大堆我们听不懂的医学术语,但却更加凸显了他的专业性。但是别忘了,大夫还会补充“医嘱”,这部分是病人都能听得懂的。
在发的过程中带有幽默精神、娱乐精神也更让家长能感知到其中有价值的内容,进入家长心智,更甚至是影响家长的购买行为。
同理,老师在发布授课内容后,要有一些课堂评价(课堂测验成绩也是很好的课堂评价),而且一定要针对表现的好或考的好的同学做特殊点评,并“@”相关家长。须知“羡慕嫉妒恨”才是所有人类自发行为的第一推动力。
02设定群目的,发布群任务
基于兴趣或某些间接联系(如家长是因为孩子在一起读书才有间接联系)等弱联系建立的陌生人群,如果靠自发运作,最终都将走向无序和混乱,难逃广告群或死群的命运。
成熟的社群不是群成员简单地叠加在一起,它是有机的,因此必须是有序的。而设定群目的,围绕群目的下达群任务并及时接收反馈是创建群秩序的最有效途径。
比如,班级家长群的目的是续报和招生,围绕这个目的,考查学生单词、监督学生完成某些作业等都是很有效的群任务。对于高年级学生,这类参与往往不太现实——家长已经没能力进行内容参与了。即使如此,新东方还是强制要求家长每次课后必须在微信群中“打卡”——家长已经收到作业通知并监督孩子完成作业了。
关于家长对群任务的执行力,我们完全不用担心。在家长群,家长本来就很有动力去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只是很多时候无从插手,或找不到插手理由,因为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愿意和家长讨论学习的。
03利用话题“去老师中心化”
群主中心化的社群往往面临很大的风险:当群主缺席讨论或群主抛出的知识或话题不能引起大家兴趣的时候,群的活跃度和寿命会大大降低。所以,我们要致力于班级家长群的“去教师中心化”,鼓励并引导家长产生话题参与讨论。
比如,每次机构公众号发出的教学咨询或家庭教育内容等,都是非常好的讨论主题,教师将文章扔到群中带领大家讨论,不但可以提高群活跃度,而且能提高文章的转发率。
另外,妈妈们对于除上课外的非正式内容也是有很大兴趣的,如果在群中看到了孩子上课的照片,或者下课时孩子们休息或做作业的小视频片段,都会非常意外且兴奋。
04发展种子家长
良好的社群需要组织架构,但教师个人的影响力有限,并不能辐射到每个家长,所以,就需要发展班级家长群中的种子家长。
何谓种子家长?
我们一般指的种子家长是:孩子的成绩较为突出,非常乐于主动分享自己孩子情况并给对方提建议的家长。辨别种子家长并和种子家长建立相对更深度的联系,将会在教师运营班级家长群的过程中,传递更多声音,更有效的扩大机构的影响力。
比如:有许多孩子是学写作文的,有的是学习各种乐器的,我们就可以考虑运营一个项目,比如为孩子出一本书,或者出一本画册等。如果要给孩子出一本书,家长肯定就会兴奋起来,自己孩子的作品可以写到书里,供大家观看,那就赶紧参与进去吧。
在此过程中,你可以在群里呼吁:哪位家长有时间可以帮忙征集筛选文章?而每篇文章的格式什么都是不一样的。谁能过来给我们做编辑呢?有人跟印刷厂熟悉吗,可以给联系下这方面的人吗?如果要做成电子书,有没有对互联网很了解的呢?这时肯定就有家长积极参与了,这就是角色分配。
角色分配之后,分配到角色的人,肯定就特别有存在感、参与感、成就感,他们也就会成为你的种子用户。尤其,当你在这本书署上他们的名字,他们肯定会去给他们的亲戚分享,给他们的朋友分享,给别的家长分享,这个群就会发生裂变,这样还会愁没人加群了吗?
05明确的触发场景:固定的时间
既然要培养家长的期待,你首先要知道人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有期待,而且每个人至少有十个左右的群。所以,你不可能占有家长的所有时间,也不要指望着家长对你全天候保持期待。
那我们怎样做到让家长在被占据期间,对家长群充满期待呢?这就需要我们设计能够触发他们期待的场景。
最简单的触发场景是“时间”,通过固定时间来触发家长的期待。所以,你需要把你的活动固定下来,比如周一发文章分享,周三话题讨论,周五来个红包福利等,不要想一出是一出,活动太随机,没办法培养家长的期待,反而会造成这个群很随意的感觉,接下来可能就会出现各种灌水、广告,防不胜防。
06明确的触发场景:具体事件
除了固定的时间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场景呢?
某个“具体事件”也可以成为能够激发期待的场景,就好比你精神状态好时不在意,但当你困了累了的时候,就会来一罐红牛提神醒脑。“困了累了”就是具体事件。
家长群可以怎么利用“具体事件”呢?
比如:我们可以在学生每次月考后,在群里进行试卷分析、在学生各个节假日放假期间分享复习计划和资料等。这里的“月考”和“法定节假日”就是“具体事件”,长期下来,家长就会形成每次孩子月考后就来群里找试卷分析,每到孩子放假就来找复习资料的习惯。
所以,我们要通过固定的时间或事件作为触发家长的场景,从而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我们仪式化的活动中去。
07设计互动活动
比如:让孩子之间去PK找到几十个数所使用的时间长短。让每一个家长邀请两个人,三个人一组来PK,看谁成长得最快。妈妈们都是喜欢玩数字游戏的,当她们带着孩子PK的时候,你可以给她一些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激励,比如小红包,比如晒图得积分。“晒”是人性的一部分,她这样一晒就停不下来了。这样的比赛就形成了1x3的网络效应,这样的群就会发生裂变,群成员数量就会有个飞跃式的增长。
一个小技巧案例:
如果你在自己群里,做注意力培养方面的话,你可以这么说,你即将给大家分享一个方法,可以让孩子三个月之内改掉马虎粗心的习惯,相信社群里的家长肯定都会很兴奋。
90%以上的学生都有马虎粗心的坏习惯,是不是意味着90%的家长都会报名参加呢?有的家长并不会太上心。我会让每一个家长邀请两个人,三个人一组来PK,看谁成长得最快,这时社群也在发生着裂变,家长之后就会每天在群里晒图。
最后要提醒的是:家长群存在的目的绝对不是代替原有的电话和面谈家长会,而是创造更多的与家长沟通的机会和理由。与家长沟通的最好方式还是面谈,其次是电话,再其次才是微信。
效率的提高不应该带来效果的下降。定期的微信群家长会,做好了可以成为正式家长会的有效补充。培养家长的机构品牌依赖、降低教师个人口碑招生比例以保证整个教学秩序的稳定性,微信社群给予了教培机构非常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