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许多父母教育婴幼儿,孩子就是不“领情”,不听从,经常哭闹,不好好玩和学,培养不了良好的习惯?家教专家认为,“孩子是人生的另一极”,婴幼儿有他独特的“心理世界” ,早期教育要激荡这个“心理世界”,不仅要依照教育规律,还需研究导引的艺术和技巧。今天,小编送上8个早教沟通技巧,希望宝爸宝妈们在早教沟通中更有效。
引诱法
你希望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希望他学什么做什么, 千万不要在孩子毫无准备时提出要求,而要引起注意,诱发兴趣,吸引他就范才好。
日本著名早教专家铃木镇一教两三岁孩子学小提琴就是这样:他兴致勃勃地拉美丽动听的乐曲,一群孩子在周围自由地玩耍,他不时让这个孩子拉个曲子,又让那个孩子拉个曲子(有的孩子早已训练有素),给他们赞美、鼓掌和奖励。
这样就把刚来不久的孩子吊起了胃口,环境稍熟悉以后,这些新来的孩子也抢着爷爷手中的小提琴要拉一拉,这时铃木才开始跟这孩子“玩”小提琴,教他握琴拨弦……
有的家长学员教孩子识字,先是从妈妈教爸爸,爸爸教妈妈开始的,父母玩字宝宝的游戏玩得热火朝天,而把一两岁的孩子晾在一边,等孩子喊着、抢着也要与字宝宝交朋友时,这才让孩子参与进来,孩子这就上钩了,识字效果也就特别好。
其实无论教孩子做什么都不要直接吩咐而要“引诱”,引诱才会使孩子产生渴望,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童话法
童话故事最能打动孩子心灵, 适应他“童趣的理解”水平。我儿子平时是爱人带的多,可是有一天爱人出差,两岁半的儿子只有我来带。白天孩子玩得很高兴,也答应在和我住,可是到了晚上,他就想妈妈了,吵着一定要回家。
到睡觉前竟哭了起来,拒绝脱衣上床,怎么劝说也无效,越哭越厉害。这时我装得不在意,专心致志地把一张一张组合沙发推到我们的大床旁边,紧挨着大床架起一张小床,我又抱来了垫被、毛毯和花被褥……
儿子的注意力被我的动作吸引了过来,哭声小了。于是我头也不抬地自言自语说:“这是一张小兔兔的床,好漂亮好暖和的小兔兔床啊!爸爸还要请来大兔妈妈(毛绒玩具)放在小兔兔的床边,看哪只漂亮的小兔兔来睡觉觉呀?……”
没想到还没等我把故事讲完,我儿子就从大床上飞快爬过来,一屁股坐到小床上,破涕为笑地大声说:“我是漂亮的小兔兔,我要睡小兔兔的床。”我抬头一看,她的笑脸上还布满了滴溜溜闪光的泪花,逗得大家都笑起来了。……
一场哭闹的风暴就这样悄悄地过去了,孩子很快安然入睡,第二天他更听话了,再也没有哭闹找妈妈。
如果教育者不想想导引艺术和技巧,强迫加说教,孩子哭得精疲力竭也会睡去,但是第二天,她还能那样快乐和听话吗?还会那么自信吗?
想象法
有一位妈妈,来信说了一个教子的小故事:她教四岁的儿子拉二胡,起初孩子还满有兴趣,可是时间一长,单调地练习拉空弦索然无味,孩子懒洋洋地不愿意拉了。
有一天,妈妈看着孩子拉弓,突发奇想地说:“孩子爸爸,你快来看,小虹虹拉弓的手腕好优美、好灵活呀,像蛇宝宝的头和颈子那样一伸一缩呢!拉得真漂亮!”
同时妈妈也用手腕学蛇头的伸缩……就这么一个惊奇的“发现”,激发了孩子的想象的拉弓的兴趣,她也学着妈妈把手撮拢,用手腕做蛇头的伸缩动作,并且兴致勃勃地坚持练习拉弓了。
又有一位妈妈教孩子拉小提琴,首先要练习把小提琴夹在脖子上,这更是又累又枯燥的事。
于是妈妈说:“我们来比赛用脖子夹玩具好吗?妈妈夹大玩具,你夹小玩具,看谁把玩具夹牢,谁夹得时间长……”把提琴想象成玩具,孩子居然能夹住并走来走去也不掉下来。
以上两例这么枯燥的学习,尚且能激发孩子情趣, 那么只要方法得当,还有什么教不会孩子的呢?
故作惊奇法
当孩子无意中学做某一件事时,大人要故作惊喜地大声欢叫:“呀,快来看呀,宝宝会看书了呀!”(当孩子拿一本书装模作样在看的时候)。“呀,你们看,这个字宝宝他认识啦,与字宝宝交朋友啦!” “啊呀,宝宝的积木搭得真好,真像一座宝塔,真能干!”
“呀,快来看呀,小叶子吃饭前自己会洗手啦,真讲卫生啊!” “啊呀,你们看,孩子学会扫地啦,你看这地扫得真干净!”……
凡是孩子模仿有意义的事,都应引起大人们的欢乐与亲热,这样孩子受到鼓舞,无意识的活动,就渐渐变为有意识的活动,甚至坚持下去形成良好的习惯。
鼓励法
孩子的任何学习、做事、回答问题,只要他是认真做的,不论做得好坏,是对是错,都要沙里淘金,进行赞赏和鼓励,决不可泼冷水。
例如孩子画画,乱涂一气,你要拍手叫好。说这像一朵云,那像天上下的雨;这像几根面条,那像一个气球;那像一只小老鼠……(评价时给孩子的画添上一两笔,使之真有点像那个事物),这样孩子看后会非常得意,既丰富了想象,又激发了画画的热情。
又例如,散步时看见一头小牛,你问孩子这是什么?孩子说:“一只狗。”你应该说:“你真会回答,它是一头小牛,它很像狗,牛和狗都有4只脚,都会走路是吗?”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至少对孩子答对了“属类”,没有把小牛说成一株大树,或一栋楼房,也是了不起的!
孩子认真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满腔热情地肯定他,严禁笑话和羞辱(心里好笑,也决不允许有丝毫流露), 这样,孩子才能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舒展成长,没有腼腆害羞的拖累。
转移注意法
当孩子做到了一件不好的事(例如摔东西,打娃娃),或说了一句不好的话(例如骂人),或者有时哭闹不停时,教育者应该瞪他一眼,表示不满,表示生气,表示冷淡,让他讨没趣,但不要声张,不要重复孩子的坏行为,你只管走开做自己的事。
然后忽然间家长们交谈起新闻、故事和特别有趣的事来(不要看孩子,不要理他,也不要气他),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并逐渐转移他的情绪,慢慢与家庭的气氛合拍。
这叫淡化缺点和错误,转移情绪轨道,导引良好行为,而且避免了一场冲突“风暴”的伤害。
相互表扬法
父母家长之间要经常相互“表扬”。互相赞美好的行为,做得很认真,而不要被孩子发现是说给他听的,这样,孩子也能学会赞美大人,并模仿这类行为,极快地受到积极暗示的影响。
例如,妈妈对奶奶小声说:“你看,他爸爸读书好认真专心啊,半天一动不动地看书,叫他,他都没听见!”
又如爸爸对大家说:“妈妈真辛苦,做那么多事也不叫累。现在妈妈洗衣服,我读故事给妈妈听,慰劳慰劳她,孩子你也坐下来听故事,跟妈妈一起享受好吗?”
言他法
很多时候教育孩子,不要直接针对孩子,而应认真地“言他”,把孩子推上一个评论员的地位,而不受评论,这最能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例如,一天吃晚饭时,妈妈对爸爸说(说话时不看孩子,假装与孩子无关,其实孩子肯定在倾听):“我同事病了,今天,我到她家去看望病人,有一件事让我好感动啊!
她家的孩子小强,真懂事,不到5岁就给害病的妈妈喂药递水,还给妈妈量体温,煮鸡蛋,问妈妈疼不疼,还会打电话请大夫……我没见过这么懂事的孩子。
他家里很困难,平时是不买零食的,我送去的苹果拿一个给孩子吃,你听他怎么说?他说:‘谢谢阿姨,苹果留给妈妈吃吧,病人要增加营养。’他还会扫地抹桌做家务呢!……”
说话中一句也不要提及自己的孩子,但赞美他人就是对孩子最生动的教育,他会暗暗学习,并且也学会赞美他人。
“言他法”的应用,有时也可以批评某些现象,如街上看到什么不良行为,评论电视剧中某个不良的角色等等,但都不要与自己的孩子直接挂钩,要强调“隐形教育”,有时还要很自然地把孩子吸引到“言他法”中来评论他人。
家长学校
发于微信公众号老师吧(ID:laoshiba222),欢迎关注。转自早教宝典,转载请注明。以上图文(及视频),贵在分享、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