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长在焦虑着什么?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纪伯伦
每年一到这个季节,就会有很多家长进入到了焦虑期……
孩子准备上幼儿园的家长焦虑,
孩子准备上幼升小的家长焦虑,
孩子准备上小升初的家长焦虑,
孩子准备高考报志愿的家长焦虑,
孩子毕业准备找工作的家长焦虑,
……
总之一牵涉到孩子的事情,家长们总是各种焦虑,与中小学生家长的育儿焦虑主要集中于孩子的成绩起伏、升学压力、青春期教育不同,学龄前幼儿家长的育儿焦虑可谓千差万别。
那么家长们到底都在焦虑些什么呢?总体来说,无非有这几类:
一是成长焦虑
孩子在幼儿期不同年龄段根据身心发育都具有差异性,比如一岁半幼儿,有些已经能完整地叙述和表达,但有些却可能连基本的词语也说不完整;4岁的孩子,有些已经能熟练用筷子吃饭,而有些可能到了5岁还不能熟练使用。这些现象都是非常普遍且正常的,但幼儿家长会觉得问题特别严重。他们担心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心智发展不完善?是不是存在发育障碍?为此,他们焦虑到寝食难安。
二是抢跑焦虑
不可否认,目前仍普遍存在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现象,为了能在优质资源争夺中抢占先机,家长都在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孩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甚至“人优我特”。各类校外特长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大肆宣传。被各种资讯冲击和牵引的家长盲目地带着孩子从三四岁开始就在各类辅导班、特长班之间辛苦奔波,以期能够在竞争择校、名校面试中加分。另外,近些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每位家长都倍感生存压力。由此,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所突破。同时,以80后为主力军的“双独”父母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抗风险能力弱,普遍有“输不起”的心理,更有甚者,将自己未能达成的人生目标加在孩子身
上,“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让众多幼儿家长背上了沉重的压力。
三是攀比心理
思思和小文是好朋友,思思性格外向能歌善舞,思思妈妈更是因势利导送孩子上了口才班、主持班。因此,思思俨然成了幼儿园舞台上的小明星、“台柱子”。而小文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对于表演类活动没有多少兴趣,也并不擅长,更多时候她喜欢静静做手工、看书。每当两个孩子在一起,看到思思像耀眼的小太阳,小文妈妈就暗暗着急。
多元文化发展时代,很多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特长培养和潜能开发,于是各类“超常儿童”频频登场。像小文妈妈这类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如此出彩如此优秀,而自己孩子却身无长技貌似平庸,焦虑感也随之袭来。
四是阶段性焦虑
在成长的一些特殊时期,孩子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些阶段性问题,如孩子刚上幼儿园,因身心方面的种种不适应而造成的入园焦虑,让家长心急如焚;再如孩子进入小学前的幼小衔接准备期,担心孩子不能适应小学生活,担心孩子能力不足、知识储备不够等,家长更是忧心忡忡。
无论是抢跑还是攀比,或是摇摆还是盲从,幼儿家长的育儿焦虑,都离不开内外两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外在因素是社会大环境的推波助澜,而内在原因则主要是家长普遍缺乏科学育儿理念,无法科学界定孩子成长的水平,不能正确面对成长与成才的关系,容易受外界言论和不可控因素的干扰。
家长的种种焦虑情绪往往会造成育儿方式的失当,也会将焦虑不经意间投射在孩子身上,成为孩子健康发展的桎梏和压力。因此,缓解家长的育儿焦虑,使父母成为孩子成长的导师和良伴,在孩子的教育中真正发挥积极的作用,是科学育儿的关键。这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共
同努力。
如何才能缓解家长们的焦虑呢?
首先,幼儿园是实施幼儿教育、指导家庭教育的专业机构,应把家园共育作为幼儿园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熟悉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树立对孩子的合理期望,逐步形成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其次,作为家长要从自身来缓解育儿焦虑。
▶ 让教育“慢”下来
教育原本是“慢”的艺术,让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孩子最好的一面。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害了多少幸福家庭,怎知这条起跑线越来越早!
其实,生活是一场马拉松,抢跑没有用,一直跑在最前面的只是个别。我们应该学着慢下来,给孩子一些时间,也是给自己一些时间。教育孩子不要太担忧,太着急。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以当下的表现做评断。
教育,不是几节课就能改变一个孩子,更不是几个月就能培养出孩子的优秀能力。教育是一个漫长而优雅的过程,一个由内而外改变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去坚持、去重复、去一而再
再而三的调整,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却还希望看到孩子的改变。
▶ 承认和接纳孩子的差异
不同的孩子,性格、天赋不同,成长速度自然也不同,成长结果又怎会一样?不能因为孩子某一方面的不足,就否定孩子的全部,不要盲目推崇“别人家的孩子”,用他人成功的个案去要求自己的孩子。要允许孩子失败,宽容孩子的不优秀。
失败的时候,其实是引导孩子的好时机,要利用好机会,帮助孩子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树立正确的观念。放下争强好胜的心,成功者毕竟是极少数人。我们对自己的要求高一点没有问题,但不要对孩子有过于苛刻的要求。不如把这个时间用来多看几本书,提升自己。家长上进,求知的样子,会在无形中给孩子树立榜样,这可能比耳提面命地说教更为有效。
▶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情绪控制,也是缓解矛盾的一个好方法。在盛怒时,不要说话、做事,更不要做决定。停下来,等待一会,深呼吸,静下来思考一下,目的是什么。
我们的目的,无非是让孩子变得更好一点,但通过发火,真的可以做到吗?事实是,你越发火,孩子越畏惧,越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你越发火,他越会反抗,最后,除了亲子关系的恶化,一无所得。发火前想一想,这是我们最挚爱的孩子,他不应该成为情绪发泄的对象,我们更不是敌人。
▶ 可以偶尔放任
不要把那根“弦”绷得太紧,偶尔放任一下孩子,问题没有那么严重。同时也花点时间照料自己,停止与发生的事情战斗。哪怕孩子即将高考,也不要将全部精力投注到他身上,以至于丧失了自我。这样不仅大人会精疲力尽,孩子也会有很大压力。
把自己解放出来,也把孩子解放出来。在亲子关系中,我们要滋养尊重、幽默和开放性,彼此给予对方大量的正能量而不是用焦虑情绪去互相伤害。
试想,如果我们自己尚且不是一个正能量的人,每天焦虑、暴躁,又怎么能培养出一个格局很大、从容不迫的孩子呢?
▶ 给孩子合适的难度和任务量
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同一个任务量,同一个难度等级,不能盲目让孩子和“别人家孩子”学一样的东西:看人家学新概念3,你就不能容忍孩子学新概念1;人家孩子每晚做8张卷子,你就不能容忍孩子只做5道题……这就是孩子的能力限度。
养育孩子往往是这样一个过程:出生的时候,家长有很多梦想、很多期待,慢慢的,随着他的成长,我们的期望会逐渐降温,最后变成:只要孩子能够正常毕业、升学、就业就好,将来他能像别人一样,按部就班地成家、生儿育女、生活稳定、工作稳定、身体健康、幸福快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等再过很多年,我们进入老年,这份希望会变得更低,觉得只要孩子孝顺、能陪伴我们就好;再后来,等我们不能动的时候,最初的梦想都没有了,那时候的梦想就是他能在我的身边,给我倒一杯水。
所以家长们,下一次感到焦虑过度时,不妨找出这篇文章看看,再想一想。父母子女一场,我们到底希望孩子过怎样的一生。我们要明白:是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不是他们自己非要来的,如果他们有的选择,他们也许未必会选你来做他们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