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男孩被圆珠笔帽卡喉身亡:这3大文具安全隐患,家长不得不防!昨天,娇娇从学校回来,跟我说了一个令人愕然的消息。“妈妈,好吓人啊!我们班有个同学今天在教室里吐了。送去医院,医生说可能是文具中毒,老师还特意开班会说这件事情,好多同学都把书套给扔了。”
顿时,我想起了某学校曾发生学生集体中毒的新闻。
2017年,苏州一小学多名学生反映头疼恶心,部分人还伴有眩晕干呕等症状,先后有17名孩子被送到医院治疗,所幸孩子们均无大碍。
而这起骇人听闻的集体中毒事件的罪魁祸首,正是学校门口文具店里带有浓郁香味的文具,导致了苯中毒,其中书套就占到了很大部分。
早在2016年,江苏省质监局对120批次包书皮进行了风险监测,结果有25.8%的产品邻苯二甲酸酯项目不符合要求。
这种物质可以通过呼吸或者接触被人体吸收,对人体产生危害,尤其是对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危害极大。
今天,同样的文具中毒事件竟然发生在身边,我们必须慎重对待孩子的文具安全。
那么,除了非常刺鼻的塑料包书皮会引起孩子中毒之外,还有哪些文具会存在问题?
下面,娇妈就跟大家分享文具中最常见而家长们最容易忽视的几个要点。
孩子的安全高于一切,烦请家长们耐心看完。
作业本 并非越白越好
在生活中,有不少家长认为作业本越白越好,代表着洁净和高质量。
但实际上,纸太白会刺激、甚至损伤眼睛,更易造成视觉疲劳,影响视力。
实验显示,雪白的作业本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均不同程度的反射出蓝色。
意味着异常洁白的纸张里添加了大量的荧光增白剂,颜色越亮越蓝,说明里面添加的荧光剂越多。
有专家认为,
虽然生活中荧光增白剂常见,但荧光物质不像一般化学成分那样容易被分解。
它在人体内不断积蓄,会大大削弱人体本身的免疫力,孩子使用的话可能会通过皮肤渗入到血液,集中在肝脏,最后对肝脏造成伤害。
因此,在预防上最好的方法是选购偏黄的纸品。
笔 要选择笔帽有孔的
2012年12月,河南焦作一名8岁男孩上课时突然倒地身亡,尸检结果显示系被圆珠笔帽卡住喉咙窒息身亡。
2017年3月,陕西安康,一名12岁的小男孩在玩耍时,不慎将一个笔帽吸到气管里,差点窒息,幸好笔帽有孔,被送进医院抢救后脱离了危险。
家长在给孩子买笔时,笔帽有孔有时可以救命。
国家出台的《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里,对书写笔、记号笔、修正笔、水彩笔的笔帽作出了规定,笔帽应至少满足这3项要求之一:
1、笔帽尺寸足够大(够大则儿童不能吞咽下去);
2、笔帽通气面积(留有小孔,如不慎吞下不至于窒息);
3、笔帽空气流通(有挂钩之类物体,在不慎被吞时可以保持一定的空气流通)。
在选购笔时,一定要选择有孔的笔帽。这不仅适用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学龄前的孩子更要重视。
修正液 尽量不要使用
涂改液,也叫修正液,这一寻常文具却暗含着不小的安全隐患,使用不慎真可能成了孩子安全的隐形杀手。
修正液中含有铅、苯、钡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气味浓烈,被吸入人体将引起慢性中毒。
曾有这样一个实验,在装有小白鼠的玻璃瓶中倒入涂改液(小白鼠不会直接接触涂改液)。
四分钟后,杯子里的小白鼠一命呜呼。可想而知,这气味的毒性有多大。
此外,涂改液中的主要成分甲基环己烷和环己烷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实验中修正液被火烤后炸裂并激烈燃烧)
涂改液还有很强的依附性,一旦沾染上皮肤,遇火就会造成化学烧伤。小学生因涂改液抹到手上后玩火被烧伤的案例并不少见。
更可怕的是,当纸张上抹了涂改液,竟然可以明火燃烧起来。
因此,最好不要使用修正液,使用也不要粘到皮肤,或者用修正带代替使用。
橡皮擦 越香越会导致性早熟
目前,很多橡皮擦做成香蕉、菠萝、蛋糕等形状,不仅外形逼真,还散发出阵阵水果、奶油的香味。
低年级学生,他们刚开始接触文具时都很新奇,对某些橡皮的香味特别喜欢,会闻个不停,甚至还有啃咬文具的习惯。
但是,香味过于浓郁的文具,可能含有塑化剂、甲醛、苯。
塑化剂不仅影响男孩睾丸生长和发育,致使男孩“女性化”,还会导致女孩“性早熟”。
甲醛会刺激人的眼睛、喉咙、胸腔等,长期吸入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吸入过量还可能引发白血病或癌症。
苯,更是公认的致癌物。
长时间使用这样的橡皮会导致头痛、身体乏力,且孩子啃咬后很可能会慢性中毒。
家长在选购橡皮擦的时候,别买“颜值”过高的,文具“颜值”越高,制作工艺越复杂,其添加的化工用剂就越多,对人体的伤害自然就越大。
最好选择无味的,并且捏一下不要选太柔软的,闻一下不要选太香的。
在孩子文具安全上,家长必须要做到的是:
首先,别买“三无”产品:
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的产品,千万不要因为贪便宜而随便在路边小店购买三无产品。
购买时仔细查看有无生产厂名、厂址、电话、使用说明、产品检验合格证等信息。
其次,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纠正孩子啃咬文具的习惯,使用文具后要及时洗手,切忌边吃饭边学习,以防“毒从口入”。
家长多一分细心,孩子的安全就多一份保障。
儿童安全教育,让我们从排除孩子身边的有毒文具开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