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却没有清晰明确的“造龙计划”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类标语一度大放异彩,传进千家万户的耳中,如同警钟,长鸣不止。可是怎么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呢,一个劲儿地勤学苦练必然不会有错。但是各位家长不妨扪心自问,所谓的起跑线,究竟是三岁,还是八岁,还是十岁呢?想必读者大多难以言明。父母总是这样:拥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却没有清晰明确的“造龙计划”。

你拍一数学思维:两招,让家长成为幼少儿教育专家

两个妈妈的困惑:

一、树树妈妈的懊恼:我让孩子自然成长,错了吗?

第一次跟树树认识时,他已经快6岁了。让我们感到有点意外的是,树树还不能手口一致地从1数到10。手口一致点数,要求孩子不仅能够嘴上从1数到10,还能对应数出10件物品;从而看出孩子是否理解了数与量的关系。

一个假期结束,树树终于可以手口一致地数出10个棋子,并且基本明白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但却还不能口算出3+1的结果。

整个假期,我们和树树妈妈经常交流,也知道了一些原委。

树树妈妈从小主张“自然习得”,不强调【教】与【学】,让孩子随便玩,她曾经坚信,孩子的理解力和学习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获得相应的提升。

但眼前树树的表现,却让她十分懊恼。

你拍一数学思维:两招,让家长成为幼少儿教育专家

在国内幼少儿教育发展的早期,由于受到国外开放式教育的影响,部分家长通常认为让孩子无拘无束地释放天性,毫无限制地玩耍,是对孩子非常有益的方式。

但事实并非如此,释放天性是在保持学习的前提下,不要剥夺孩子的课余时间和户外活动机会;让孩子全面发展,自由健康成长。

而不是错误地理解为任其随心所欲,玩乐不顾其极。

这样的“放养式”培养,却还期待“孩子岁数大了,理解力强了,以前的知识很容易就补上来了。”完全是耽误孩子的学习与成长。

奥地利著名生物学家康拉德·洛伦茨博士,在1937通过观察印随行为,发现了日后引起教育界轰动的“关键期”现象;并凭此在1973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这一至高殊荣。

在洛伦兹博士对鸟类自然习性的观察中,他发现刚孵出的幼鸟,如小鸡、小鹅等,会在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学会追逐自己的同类或非同类,过了这段时间便再也不能学会此类行为或印刻自己的母亲,而这段时间是很短的,故称为生物的关键期;又称为最佳期、敏感期、临界期、转折期。

后来,心理学家将这类研究借用到儿童早期发展的研究中,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如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3~8岁是儿童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期等。

人的关键期,即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知识的掌握;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环境影响。而一旦错过关键时期,就需要花费很大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有些再也无法弥补;因此,孩子的学习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关键期,在事半功倍的时候谆谆教导,孩子的学习才能水到渠成,有所精进。

二、天天妈妈的困惑:为什么孩子越教越笨呢?

天天5岁了,拥有超强的心算能力,二十以内的加减法能脱口而出;要知道,二十以内的减法,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学期的教材内容。

几乎所有见识过天天口算能力的爸爸妈妈,都会称赞天天是个聪明的孩子。

但是有一次,天天遇到了一个难题,我们问天天:

“天天,假如你现在手里有六块积木,我拿走两块,你还剩几块?”

天天回答:“不知道。”

我们接着问天天:“6-2等于多少?”

天天脱口而出:“4!”

站在一旁的天天妈妈疑惑了,问我:“这是怎么回事?”

天天确实拥有超强的心算能力。

直观地提问孩子“6-2=?”诸如此类的算式,对天天来说小菜一碟;它可以张口便应,立即回答出来。

但是要他说清楚:“六块积木,拿走两块,还剩下几块?”这样的问题,他却总是支支吾吾;问题的根由就在于天天还不具备六的分解能力,没有真正理解加减的意义所在。

通过问询了解和相关测试,我们得知了天天超强的计算能力只是一种记忆——在幼儿园里背下来的。妈妈在家教的也只是加减口诀;很少让孩子真正去理解这些知识。

导致的结果就是,天天进入小学后,在大量的新知识面前束手无策,简单的数学应用也只能干瞪眼;要不发呆,要不看着妈妈一脸茫然。

教孩子是一门学问,会教,孩子越教越活;不会教,孩子越教越死。知识要教,思维需要启发,能力需要培养,这些东西相互作用,环环相扣,不可割裂。否则孩子便越教越笨,不教则会更笨。

经常有教育界的朋友说:“孩子,往往是被大人教笨的。”

你拍一数学思维:两招,让家长成为幼少儿教育专家

死记硬背永远会坐吃山空,离了那几道算法,换个模样的题目就能让孩子不知所措;所以请记住:

培养孩子的任何学科能力,都要让他融会贯通地理解,系统地去培养他的思维能力。

唯有如此,孩子的大脑方能得到快速地发育,拥有强大的“操作系统”。这即是幼少儿教育中的诀窍奥义!

总结方法固然简单,但是实际运用才是重点难关,希望家长们在对待孩子的教育学习时要舍得功夫,肯花时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