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学什么?怎么学?为了说清楚这两个问题,我们还得从“为什么要学国学”说起。
其实,为什么要学国学根本不是问题,因为,只要你是中国人就应该学“中国的学问”,没有为什么!不然就如香港的废青,找不到自己的根脉在哪了。
然而,我们确实有一段历史是这样的,是有点忘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这个时期当属于上个世纪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经济跑的快了,眼光都向外了,一切向钱看了,灵魂丢在后了。
于是,有识之士,包括国家领导人,及时敲响警钟,国学不能丢!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是做人之本,也是立国之本。
没错,我们就是在呼唤国学归来的声音中,迎来了二十一世纪。
不过,出现的问题是,方向没错,路线可能偏了。
彼时,呼唤国学的声音唤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但却遇到了不知道该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一些带着二元思维,在非此即彼,非西学即国学的思维下,干脆在家或找个僻静山野处弄几间房子,办起了私塾,也就是当下的国学堂一类,包括还有在文庙后院的“前庙后学”模式。一时间,国人已觉醒的感觉和感动,不期而至,来不及思考学什么和怎么学。
没想好就做了,是怎么做的呢?我分析了主要的三种情况和问题:
01
全面复古
至今还有那些“很专业”的国学堂,桌子仿古,不用椅子用草垫,或跪或坐,连校服都是汉服。显然,这是先做形式,然后就是背诵四书五经,讲三纲五常,学仁义礼智信,当然,还有琴棋书画和茶道武术等。基本上是按照千年以来中国私塾的“课表”来办学,从里到外全面复古。
我认为,尽管“全面复古”看起来比“全盘西化”好像爱国一些,但问题仍在,甚至说,看似在守护国学却在违背国学中的中庸之道,违背国学中的道法自然。
说到这里,必须强调一点,我们的国学和国门,其实一直都是开放的,从丝绸之路到航海东渡,中国一向都与世界联通发展,只是到了清末在西方科技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封闭自锁了。结果是,道德文章没有问题,我们的科技却落后了,于是,被西方的船坚炮利轰开了国门,我们吃了大亏。试想,当世界已经从工业革命走到了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后,我们若再度把瞭望世界的窗户都关上来做教育,行吗?!
所以,我们不能忘记毛主席的话: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也不能忘记邓小平的话: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02
特色办学
一度以来,民办教育提出了一个观点——以特色求生存。于是,国学很应时的成了许多民办学校,包括民办幼儿园的一个课程建设亮点。相伴着国学特色的开展,国外的孔子学院也在热度进行中,所以,没人思考却潜移默化的把国学再度与西学对立起来,办国学特色的学校一般都不讲国际化。当然,近年来这点已经不是问题,在懂教育专家引领下,建构了“中国文化、国际视野”的文化理念。
但有一点还是没说清楚,用国学做特色是不对的,因为国学不是特色,是本色,是基于民族和国家利益下,所有教育的基础根脉。
03
窄化国学
或许是我们从问题出发,发现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品质、个人修养出现了种种缺失,都需要用国学中的教人做人的教育来重建。于是,从幼儿园开始了读经背诵,从三字经到弟子规到论语,不问其义,先记为主,先背下来让家长们先睹为快。
我并不反对适度的选择性的背诵经典,也更欣喜地看到通过国学教育,让浮躁的社会中的浮躁儿童,在国学礼仪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下,让儿童们安静下来,变得文质彬彬,修养得体。
但我认为不能把国学局囿在“道德教育”的目的下,一定要展开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视野下去界定国学。如,历史典故,文化名城、诗词国画、民间艺术、戏曲欣赏、名著名曲、农耕节气,武术茶道,汉字书法,等等。学习和了解这些的理由是,用国学教育给我们的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从小在灵魂中铸就一个属于中国人的文化符号。
至于怎么学的问题,我只举两例:
其一,当我们让儿童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时候,应该想到的是“没有汗滴禾下土,怎知粒粒皆辛苦”,要做到的是带儿童去农耕去体验。
其二,当我们给孩子“讲礼”的时候,不要在书本上讲,带着孩子走出去,到商场中去,在人与人交流的实景和实际中去讲礼貌。包括我给幼儿园设计过的一个主题——电梯的安全和礼仪,就是把经书中的礼仪教育落实在生活中。
这两个例子说明什么?就是“走出课本,走进生活”,就是让教育从说教变成体验,使教育活起来。
最后一个问题是提醒:
当商人在国学教育中发现商机的时候,我们应该小心一些,别被所谓的国学忽悠了,甚至还有用国学来传销的手段。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国学能解决孩子们做人的问题,但做事的能力呢?这毕竟是未来社会的生存力,这毕竟需要现代化教育和与世界接轨的教育。
自
言
自
语
编
者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