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与成熟艺术的牢固联系

  中国乡下孩子的一幅画和一个德国城市儿童的作品有惊人相似,不仅没有民族、种族与贫富的巨大差异,还画出几乎一样的原始意象,表达人类共同的象征与人性平等。儿童绘画没有偏见,不会因顽固的偏执导致封闭。它不存在死亡的危机,也不需要重生。

  儿童绘画因生命的诞生而新生,我们无法目睹原始人如何在岩石上描绘野牛,却能随时看到儿童在涂抹。与此同时,儿童作为创造性个体所具有的自然特征将伴随着成长而逐渐消失,儿童绘画最终将成为一代人的过去或个人最灿烂的童年记忆。

  对儿童绘画还需更深的认识,心理学、人类学和教育学对孩子所表现的热情已使儿童绘画逐渐融入美育的普遍性和社会性之中,成为艺术启蒙与社会进步的重要象征。

  在我们身处的时代中,它已不是原初创作状态中的儿童绘画,而是被我们培育并急待成熟的果实。它开始负载希望与某种职责,具有了使命,甚至承担文化的不幸和光荣。不可否认,这是对儿童创造天性的关注和人文精神的体现。

  另一方面,科学证实的是童年经验导致了性格或本体的习惯性思维的形成,使孩子成为某一特定文化中人的同时也将文化镌刻在人格上。儿童在绘画过程中的全身心体验无疑将成为影响人生的童年经验之一。我们必须意识到;作为研究者、教育者和经验传递者的成人,我们的观念与热情正面临严肃的选择:是延续过去年代的平庸、否认个性与率真,将艺术限定在体系的作坊里,还是告诉孩子“创新已是传统”的事实;是以经验代替直觉制造折中派,还是让创造改变陈腐;是让媚俗功利吞噬艺术理想,还是将人性中的美与崇高刻在心灵;是用规则标准来封锁想象,还是呵护儿童的自由……斯玛特儿童美术教育中心创始人武志如是说。今天的选择就是明天的后果,我们无权剥夺属于孩子的天赐财富,更不能去撕毁他们对艺术的幻想。

  武老师说,儿童美术教育更重要的任务是,能否让儿童绘画中宝贵的直觉、想象和创造力成为艺术家的童年经验并随着成长转换为对艺术坦诚的态度、对生命价值与人类智慧的尊重,使个体的感性和理性相和谐、使我们未来的艺术接近于心灵的需要,最终将人与文化的本质趋向统一,通往人性的真实。

  我们难以用某种尺度去衡量儿童美术的真正价值,但不必质疑成熟的艺术与童年时代所具有的牢固联系,儿童绘画是每个人曾经的体验,浓缩着艺术最初的精神,也是我们寻求创造力本源与真谛的依据,艺术最恒久的光芒在那里反射。它“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灵魂,又是天地万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