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桥飞堰波翻浪涌清河水,石碾石磨气势宏。新桥一架通南北,飞堰奇观现彩虹。水,生世间万物。古代先民们聪慧绝顶,深深懂得生存、发展之道,逐水而居,生活在川西平原的乡民们尤为得天独厚。
在阡陌纵横、水网密布的鱼米之乡,由来都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在成都平原簇桥古镇龙井坝的乡民,就很会吃水、用水。那时不知发电,但知道用水力可以打米、磨面,碾子的应用就是其中一例,碾子传说是三国时期蜀国诸葛孔明发明。
旧时碾子的功能就是碾米、磨面、打油,老板称为碾主子,一般是有钱的乡绅。簇桥场中西侧半里之遥有邓家碾,因河水充盈,碾子日夜开工,咚咚咚的碾米、磨面、打油之声,像闷雷,声声震瓦,声波遥远;声音很有节奏,气势恢宏,又似震天交响乐。
簇桥古镇临河而建,河水绕镇而过,滋养着生活在簇桥这片土地的乡民。
公元1924年,杨森为四川省省主席之时,推行新政,修建东大街、春熙路,修建成都到新津的公路,以便于通汽车,同时不准牛车、马车等进城。修建成都到新津的公路,必不能绕开成都西南郊外的簇桥场镇,当公路欲通过簇桥场镇时,问题来了,一则街道狭窄,二则乡绅反对,在实地调查之后,决定改道场后,但场后当时是簇锦河,这就必须架桥。桥址选定后,开始设计、备料、施工。
按照设计,从成都东郊龙泉山取、运长一丈五尺,宽80公分,厚50公分之青石条建桥,修成了一座长三丈,宽二丈五尺之两洞桥的青石平桥,桥无桥栏。修好后,沟通南北,方便行人,利跑汽车,取名新桥。
在新桥和邓家碾之间约500米左右,簇锦河之东侧修建了一座飞沙堰,仿照灌县都江堰的格式,全是用竹编石笼,内装鹅卵石,用以砌成飞沙堰,以便分洪、泄水。因为河水充盈,水流湍急,飞沙堰流水形成了巨大的瀑布,巨瀑飞流直下,溅起巨大的水花。当天朗气清,艳阳高照之时,常常可见一道半圆形的七色彩虹,映照长空,美丽而壮观。世人皆驻足流连,惊叹不已。(《龙井记忆项目》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