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2020年将把编程引入全国小学的必修课

日本2020年将把编程引入全国小学的必修课。消息很快传到中国,并一度登上微博热搜,在少儿编程受到热捧的国内,这条新闻令中国家长更焦虑了,先别着急,给孩子报班之前,不妨看看我们邻国对少儿编程到底持怎样的态度。


日本将编程教育加入必修课,有其特定的时代和社会原因。有人认为,随着IT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竞争不断激化,日本希望通过这次的教育改革来培养短缺的IT人才;反对者则声称:无论是师资条件还是硬件水平,日本都尚未做好开展编程教育的准备,况且有些孩子连基本的电脑操作还不熟练,何谈编程?


1编程教育为啥非要从娃娃抓起?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日本政府即使顶着如此大的舆论压力,也要毅然在小学课程中引入编程教育呢?

日本主流媒体分析,根本原因,是技术革命的步步紧逼。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引发了全球产业形态的巨大变革。在日本,很多之前看来与IT完全没有关联的行业,也开始积极应用相关技术。

例如在回转寿司店中,店家在盘子上安装芯片,收集不同种类寿司消耗速度的数据资料,通过大数据分析,科学配比每天各种寿司的供应数量,减少浪费。


在汽车行业,本田、丰田等日系车企也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自动驾驶汽车。

面对各行各业对IT相关技术的巨大需求,日本IT人才却非常紧缺。

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日本IT人才缺口约为36.9万人,2030年将达到78.9万人。因此不难理解日本政府“编程教育从娃娃抓起”的巨大决心。


2培养的不是“码农”而是思考能力

那么,日本到底将要在小学中推行怎样的编程教育呢?

文部科学省将其定义为培养“编程思维”,即通过进行编程教育培养孩子们的思考能力。

在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的小学新版教学大纲中,将“编程思维”定义为: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图,通过理性思考确定各个步骤的最优组合并逐步完善,从而逐渐接近最理想的结果。

因此,也可以将“编程思维”理解为一种“解决问题型思维”,是“理解问题——找出路径”的思维过程:不管面对多么复杂的问题都能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和问题之间存在的关联,从而想办法将问题逐一解决。


举个例子,我们想让计算机画一个正三角形,不能只是简单地告诉它“请画一个正三角形”,必须将其分解转化成计算机能够理解的一个个小条件,例如“三角形的所有边都一样长”、“所有角的大小一样”等等,当计算机逐个完成所有指示后,自然也就得到了我们想要的图形。

这种化整为零、化繁为简的思维方式,就是“编程思维”的一个例子。

这种能力同样可以应用于现实社会中。“编程思维”不是某种特定的专业技能,而是如同识字、算数这些基础能力一样,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及日后进入社会后仍可以发挥作用。

所以请注意,日本所推行的“编程教育”并不是“写代码”,也不会硬性要求学校新开一门编程课程,甚至不一定需要使用电脑。


3到底什么是“编程思维”?

编程语言纷繁复杂,并且一直演进变化,因此比起学习编程知识和技术,培养孩子们的“编程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才是日本在小学阶段融入编程教育的最终目的。

日本政府并不要求学校单独开设“编程”这门新课程,更希望能将编程教育融入已有的课程之中。

以下是较早将编程思维融入小学课程的“试点”案例:

语文课堂


在日语中,根据对象不同,说话者需要使用不同的敬语,这也是日语中最难的部分。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敬语使用时,需要先判断说话对象的身份这一条件,再判断自己的身份,还需要判定自己说话的内容,最后综合之前设定的各项条件,选择最恰当的用词,这本身就是编程者在设计程序时的思考方式。

将敬语的学习利用编程思考的方式分解成各类条件的设定、组合,得出最优解,也有利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日语敬语这一庞杂的系统。

地理课堂


在有关日本各地区的学习过程中,准备一张只有陆地和岛屿轮廓线的空白地图和一本地图册。

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准备日本各地区形状的拼图卡片,卡片上写有各地区的地域特征,利用一个可以根据地区特征显示地区名称、地点的小程序,学生们通过在卡片和地图册上查找各地区的特征,尝试输入小程序,经过不断试错,最终确定各个卡片所代表的地区和位置,最终完成拼图。

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设定条件,根据既定条件进行尝试,错误后更改条件重新尝试直到完成任务,这其实就是编程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牢牢记住了各地区的位置和条件,比传统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更有效率。


4少儿编程为何总是“看起来很美”?

设想虽然是美好的,但实际操作过程却存在各种问题。目前日本小学编程教育尚在教研阶段,但已经遇到很多难点。

首先是老师缺乏相关经验和知识储备。


随着编程教育融入小学必修课政策的公布,日本小学老师们也受到了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无形中背负着很大压力。但大多数小学老师都没有过编程的经验,过去可参考的教学案例也少之又少,只能说这一阶段的尝试仍处于“试错状态”。

虽然面向小学生的内容并不需要有过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但如果想指导孩子们,还是需要老师本人对编程与编程思维有一定深度的理解。

对于年轻老师而言可能没有那么难,但连智能手机都不能熟练操作的老教师们却是叫苦连连,编程教育的引入无疑对他们而言是巨大的挑战。

此外,虽然编程教育并不依赖计算机,但如果想进一步深入推进相关教育,对于教学环境硬件上也有一定要求。


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及机器人相关教材都是必要的准备,但很多学校都无法做到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台电脑。尤其在公立学校中,孩子们往往只有在上计算机课的时候才能使用计算机教室,回家继续进行编程相关的学习具有一定困难。

还有一些声音担心,编程教育会挤占现有课程的教学时间。

因为编程教育并不会单独开设一门课程,而是融入小学其它课程中,但每节课的整体时间并没有增加,因此有些父母担心因为编程教育占用了一部分课堂时间,老师讲授的其它课程内容就会相应减少,而老师减少的授课内容则不得不通过课外补习班补课。


597%的家长支持编程成为必修

对于在小学必修课中融入编程教育这一重大改革,日本家长们持什么看法呢?

根据日本相关机构2018年10月公布的一项关于“监护人对于小学课程融入编程教育看法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87.8%的家长表示知道这项改革,当被问到“是否会对这项改革感到不安”时,42.4%的家长们表示“不知道学校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做好编程教育”,4.5%的父母担心“加重孩子的课业负担”,84.4%的父母表示“虽然说不出具体原因,但就是会莫名担心”。


另一方面,在被问到“是否希望孩子接受编程相关教育”时,51%的家长明确表示“希望孩子接受编程教育”,46%的家长表示“总的来说,希望孩子进行相关学习”,两种意见相加表明,几乎97%的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够开始接受编程相关教育。

关于“希望孩子接受编程教育的理由”,59.5%的家长认为“可以培养孩子的理性思考”,56.9%认为“这是将来必备的能力”,50.4%的家长认为“能够扩大孩子将来的就业范围”。

这说明,大多数家长对小学阶段加入编程教育表示赞同,同时对编程教育的长远意义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6编程入选必修课日本已经落后了

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行编程教育,日本并非个例,甚至很多国家在20年前就已经开始逐步推进编程教育的普及。


英国的IT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更积极地参与未来数字时代的竞争,2013年开始,英国政府加大力气改革基础教育阶段课程安排,加强学生们对编程语言的学习和算法的理解。

新加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IT相关教育,2014年开始进行软件工程相关教育。目前,新加坡政府举全国之力,每年拿出与国防经费总额相当的费用投入“STEM教育”(即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学,Mathematics数学的总称)。

俄罗斯率先在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阶段都将编程教育纳入必修课。2009年开始,俄罗斯将编程相关课程引入初等教育,引导孩子们开始学习编程算法、收集和分析各种数据。

美国人十分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编程能力,前总统奥巴马在任期间,亲自上阵宣传编程教育,拨款40亿美金普及少儿编程,邀请比尔盖茨、扎克伯格、Twitter创始人等大咖录制节目宣传编程。

奥巴马在2012年12月推介名为"编程1小时"的全国学生编程推广活动宣传,鼓励学生“不要只买电子游戏,制作一只;不要只下载最新的App,帮忙设计一个;不要只玩智能手机,为它写程序!”

由此可见,编程教育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巨大重视。有一种声音甚至认为,“掌握程序设计比掌握一门外语更有价值,它能够让人们与机器和程序交流”。


信息技术推动时代发展,更需要人发挥自身的主观思考能力。

无论是孩子们将来理解复杂系统,如经济运行,还是逐步解决一个个小问题,想要掌握这些能力,“编程思维”是最佳的训练方式,它不仅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还能告诉他们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

在编程教育的热潮中,与其疯狂地追求先进技术,不如先沉淀下来,思考究竟什么才是编程教育的最终目的。

比起急于让孩子依样画葫芦地学写几行代码,是否更应该训练他们深层次的编程思维呢?毕竟,编程语言总会过时,思维方式才是打开未来数字时代的终极密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