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课如何帮助学生做到实验操作规范,真正提高课堂探究的效率

    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小学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观察和实验,通过学生亲自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和科学态度。因此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直接影响着科学探究的效率,影响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正因为要实操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地,那么科学实验课如何帮助学生做到实验操作规范,真正提高课堂探究的效率呢?

 


  一、充分的实验前准备 保障实验操作的规范

  1.教师自身要充分准备。

  首先,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对科学教师的要求比其他教师更高。科学实验很多仪器的使用,比如酒精灯的使用、显微镜的使用等等,需要教师认真地查阅相关的资料,掌握科学常见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自已会规范地加以使用。

  其次,教师要深入教材,吃透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书中的每一次实验,教师都要通过备教材,了解其目的,明白这个实验要达到的目的,同时对于这个实验操作时要注意的地方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数

  最后,教师要做好每一次“下水实验”。任何事情只有经历了,才能知道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才能据此寻求解决的办法。教师亲身经历了实验的过程,就容易把握学生在课堂会生成怎样的问题,就可以在事先控制导致问题产生的因素,从而有效控制某些与课堂无关的问题的产生。教师在反复实验后,就能想出一些方法加以改进,这样在指导学生操作时就可以尽量避免这些问题出现,有些问题,即使无法避免,也可以事先想好应对的方法,不至于面对问题措手不及。另外,教师自己做过了,就能很好的使用好器材,对器材的出示,使用规范的讲解就能到位。

  2.实验材料要充足准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活动,充足的实验材料是自主操作实验的有力保障。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同一个实验所需的材料很多,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的教学目标、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精心选择,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典型的活动材料。我有时为了一节实验课,得提前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搜准备材料。而上面我说的那位老师,每次都是快上课了才去准备,那样匆匆忙忙的,势必会丢三落四,缺这个少那个,又怎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呢?对于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教师试先都要进行调试,保证材料的完好性、可用性。否则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正确的结果,不仅会贻误时间,而且会引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怀疑或对科学知识理解的偏差,以至影响了教学效率。

  3.实验规则要提前建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课虽然追求“自主”,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师生共同建立一套科学实验规则是非常必要的,它是学生有效的进行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的保障。

  (1)实验小组要分工合作。科学课学习以实验小组合作为主,小组合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效果。因此构建良好的实验小组是小组实验的前提。每学期开学初,都要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学生进行分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每个学生在实验室的位置是固定的,这样方便组长进行管理,也方便教师对各个小组进行评比。

  (2)汇报交流时要认真倾听、倾听是获取信息、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通过倾听教师的讲解,倾听同学们的意见来弥补自己思维的不足,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使自己的认识更趋完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倾听,逐渐形成一些倾听的规则。倾听者眼睛要注视着讲话的一方,听别人说完后,在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加以肯定或补充;同学汇报时所有的学生必须停止动手;有人发言时,无论是教师或学生都要注视发言者;另外,发言人应扫视听众,直到大家都注视自己了,再开始发言;组员要相互提醒等。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才能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有效地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有效指导实验过程 保证实验操作的规范

  1.指导学生规范设计方案。制定实验方案其实就是从操作角度对探究作出具体化、程序化的假设,是对实验的途径和方法作出恰当选择,对收集证据的范围与要求作出正确判断,对所需要的材料、仪器和技术等作出准备,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知条件。学生要能在教学中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刚开始制定计划时,学生常常会出现以下失误:脱离实际,不具备可行性;措施不利,不具备实效性;缺乏步骤,不具备时间性。这就需要教师从三年级开始逐渐地指导学生规范地设计实验方案,从而规范实验操作,提高课堂效率。到了四、五年级,就可以指导学生动笔写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在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后,要让学生修正与完善他们的设计,知道实验方案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也要考虑在方案上。六年级,教师就可以放开手让学生自已设计,让学生在自主设计中提高实验能力。

  2.指导学生规范实验操作

  (1)学生认识仪器,知道使用方法。有很多科学实验都要借助仪器进行,因此仪器的使用情况直接影响着实验的成败,影响着探究的效率。很多仪器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操作方法及要求。例如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有很多要求,如液泡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不能将温度计拿出水面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等;点燃酒精灯要用侧面由下而上点燃,点燃后火柴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不锈钢实验盘中,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实验前教给学生,并让学生反复练习,逐渐掌握这些技能。因此,每一次实验如果要使用一些仪器,教师都要进行复习与强调,而对于第一次出现的仪器,就要告诉学生这种仪器的名称,并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告诉学生这种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教师规范演示,不做反面示范。很多科学实验要求学生自主操作,进行探究。但有一些实验操作要用到一些科学仪器,必须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明白这些仪器的操作方法,才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有效探究。这里,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有序,而且语言也要科学规范,不能口语化。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演示实验时教师切不可故意做出错误的动作,然后再告诫学生:“这样的操作是不正确的,不能这样操作!”这样反而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3)学生明确目的,自觉进行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

  (4)教师巡视实验,确保有效进行。学生小组实验并不意味着我们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学模式,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甚至特发事件,以免造成课堂的混乱。

  3.指导学生整理材料实验完毕后,材料的整理也是一种学问。材料整理的规范有序,可以加强学生对材料的认识,可以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同时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还可以减少下一节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学生在整理材料前,教师要教给学生整理时的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在整理材料时,重新认识整理的材料,比如酒精灯、烧杯、量筒等这些是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石棉网加热后不能用手碰,必须用夹子夹取放到指定的地方。等等。

  总之,只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在课堂上有效指导学生实验,规范实验教学,就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有助于课堂探究效率的真正提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