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们:
孩子的教育要从艺术开始。在开始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和大家分享最近让我深受感动的一件事。
关注斯玛特的家长和孩子知道,我们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英国DK公司合作,推出了一套专门面向儿童的艺术百科全书,这套书内容丰富,艺术百科知识点全面有趣,深受孩子和家长们的喜爱。
前几天我收到来自一位不到两岁孩子家长关于这本书的反馈。这位家长是一位大学教授,一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他有一些顾虑,他看到书中既有美术的内容,又有音乐和舞蹈的内容,知识内容体系庞大,而且看上去并不“幼稚”,因此他认为自己的孩子目前理解不了里面的内容,就先把书丢在了一边。
结果出乎他意料的是,过了没多久,他发现这本书已经被不到两岁的孩子快翻烂了,里面的故事和内容被孩子记得清清楚楚,甚至翻到一些内容的时候,他还能跟着手舞足蹈的比划起来。这位家长说这真是惊喜,没想到一本对于不到两岁孩子来说略复杂的艺术百科全书,秒杀了他手里所有的童书。
这位家长的反馈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想说的是,孩子的教育是从艺术教育开始的,虽然艺术并不是孩子教育的全部,但是它为孩子的教育打开了大门,是孩子认识和了解世界的起点,也将伴随孩子的一生。
从这位大学教授的不到两岁的孩子身上,我们也能看到,艺术让枯燥的学科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和可视化。因此,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从学习中获益,另外一方面,让孩子真正感知艺术、热爱艺术。再以斯玛特的课程为例,凡是熟悉斯玛特课程的家长和孩子都知道我们“艺术+学科”的课程特色,把学科知识和艺术教育融为一体,让孩子在艺术体验的过程中,也能获取丰富的知识,这是最贴近孩子天性和儿童心理规律的教育方式。
无论是国外比较流行的STEAM教育,还是斯玛特研发的SMART教育,都是把艺术教育和学科教育融合在一起。
然而艺术教育对于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意义还远不止此。艺术教育对儿童的意义,更重要地体现在对人格和素养的塑造上。
世界著名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在其著作《通过艺术的教育》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在发展独特性的同时,也发展个体的社会意识或相互性。”他还明确提出: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
这是对教育何其深刻的洞见!当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时常体会到个性与共性的矛盾,单一的教育并不能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也不能让他成功应对未来的挑战。
缺少了个性的教育,孩子会变得不自信、没有主见,甚至用过分压抑自己想法的方式,去迎合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在这种状态下,孩子不会感到快乐,自身的潜能也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社会上有很多本来资质很好的人,因为个性和才能没有更好的释放环境,使得他们变得平平庸庸,也让我们的生活少了很多色彩和趣味。从小的方面来讲,这对于他们的人生来说是莫大的遗憾;从大的层面上来讲,也阻碍了社会更多元化的进步。
但是,如果一个人只是一味地发展自己的个性,而不懂得融入周围的世界,同其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和密切的互动,则是教育的另一种失败。在这种情形下,孩子们会滑向另外一种极端,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不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和礼节,甚至为了个人的喜好而置他人和公众利益于不顾。
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结果,教育就是要在这两个方面达到“平衡”。一方面要促进孩子独特性(个性)的发展,让他成长为一个自信、独立、快乐的人,能够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和潜能;同时又要能够融入周围的世界,具备在社会上生活所必需的“社会意识或相互性”。
这两种“相反”的教育,如何融合在一起?艺术教育无疑是最理想的方式,因为艺术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同时也是连接人类情感与心灵的纽带。
在斯玛特,我们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让他们对自己的创想有足够的自信,明白每个人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独特之处,学会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不同。对于自己的个性要自信并坚持,这也正是一个人对于这个世界独特的价值;同时,我们也鼓励孩子学会分享,以艺术为载体和介质,与外界积极互动起来,传递自身的感受和认知,让自己更了解世界,也让他人更了解自己。
在这种与外界的分享和互动中,充分体会到个性展示以及与他人交流的乐趣,让他们认识到正是那些能够打动自己的地方,才能够感染别人;正是每个人“不同的地方”,让这个世界呈现五彩缤纷的美;作为一个群体的存在,人们是如此的“不同”,又是如此的“相同”。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对孩子完整人格的塑造。
感谢这位家长分享给我们关于他的孩子和艺术百科的故事,在帮助孩子和家长成长的路上,我们从不懈怠。我们希望在斯玛特,每本书都能带给孩子受用一生的知识,每堂课都能够带给孩子了解世界的窗口,每次感知,都能有影响一生的价值。
艺术教育并不只是传授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工具,它更大的意义是要让世界充满乐趣和温度、“让人成为人”。通过艺术,让孩子爱上世界,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这是最基础的教育,也是最需要从小开始并伴随一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