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少女画家小冰(微软小冰)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自己的“个人画展”,并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创造力”,在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的智能和价值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受到挑战并被重新审视。面对未来,我们应该培养孩子怎样的素养和能力,才能让他们更加从容地应对挑战,适应和拥抱新的生活方式?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孔新苗先生在2019年GAE 全球儿童与青少年美育发展峰会上表示,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具备“跨界”的思维和能力至关重要,未来有更多的创意和智慧将从“跨界”中产生,而艺术教育将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跨界”能力,组成未来社会创意和智慧
“跨界”是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信息技术越发达,跨界能力就越重要。针对即将到来的5G时代,孔新苗先生认为,5G将深刻改变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方式,整个产业和社会也会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人的创意和智慧将更多地体现在“跨界”能力上。
从艺术到科技,从科学到审美,从知识到生活,从学校到家庭,从不同行业之间的衔接……在这些交叉和衔接的部分,需要我们贡献更多的创意和智慧。跨界能力会成为未来不同行业之间沟通、衔接,产生创造性想法的“敏感点”,而艺术教育将在这个“敏感点”上发挥重要作用。
艺术教育自带“跨界”属性。艺术教育可以使一个人在专注自己领域、准确自我认知的同时,也能够敏感地觉察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与其他领域之间应该如何衔接。
艺术在本质上是传递美的媒介,是人与人心灵之间的连接纽带。无论是二维的素描、绘画、版画,三维的雕塑、装置、手工艺、建筑等,还是加入了时间维度的多维艺术,都是传递美的方式,连接感受的介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传递美的方式在不断地拓展,艺术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既有“规则”,又要打破“规则”
跨界不仅是当前时代的热点,它同时是一个“亦新亦旧”的主题。
从艺术的发展来看,“跨界”是推动艺术进步的重要驱动因素。“跨界”往往给艺术以新的启示,从传统艺术到现代艺术,艺术的边界一直在不断地扩大,艺术在与其他领域的“跨界”和融合中不断向前发展。
比如20世纪50年代开始兴起的波普艺术,就是将商业元素和流行文化引入到艺术创作中,成为风靡一时的艺术风格,并对后来的艺术设计产生深远影响。
艺术教育对于人的塑造具有鲜明的特点,它既专注于自己行业的规则,同时又把“超越规则”作为自己创意产生的“热点”。艺术教育对于孩子思维方式的影响,就是让孩子既能够运用“规则”,又能够为“规则”加入新的元素,打破规则。
在艺术教育中,孩子们学会了继承与创新。继承是学习过去的知识、技能和传统,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融入新的科学技术、时代精神和生活故事等等,从而产生新的创意和想法。
“跨界”思维怎样获得?
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已经不再是培养孩子的艺术知识和技能,传授技法的课程,人工智能也可以做,而且在某些方面可能比人做得更好。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塑造,而艺术教育是培养孩子“跨界”思维的有效方式。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在艺术创作中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通过这个过程帮助孩子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隔阂感,让他觉得不同学科之间融合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
以斯玛特的综合性艺术课程为例,它是将艺术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孩子的美德、品鉴和社交等三大核心素养,而不是单纯地教孩子绘画的知识和技能,其实质是以艺术为核心的,跨学科的全面教育,也是“跨界”思维在学科教学中的一种体现。
当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候,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会被淘汰,唯有“跨界”的思维和能力不会过时,它会不断地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能量。
比如斯玛特课程《海上桥梁》,孩子们的创作对象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孩子们要知道设计者为什么要选择“中国结”的造型(文化因素),如何把“中国结”通过工程技术来实现(科技因素)?“风帆”、“白海豚”、“蚝贝”的形状是怎样融入到桥梁的设计中的(艺术因素)?当孩子创作完作品之后,他就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不同领域知识的融合。
除了自然科学知识之外,艺术还可以融合社会科学知识,比如古罗马、古埃及艺术当中有趣的社会历史知识。
通过这些课程,我们可以让孩子充分体会到:艺术搭起了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桥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知识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把知识变成生活用品、建筑物等)……艺术作为一种“跨界”思维的体现,它连接起了我们周围的一切。
思维教育不是一个枯燥说教的过程,它可以在艺术创作中很快乐、很自然地完成。
培养孩子的“跨界”思维,帮助他运用多个领域的知识来实现心中的构想,家长和教师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做好引导者和“顾问”的角色,这不仅需要双方的合力,更需要全社会一起协助,让“跨界”思维成为美育在5G时代更有温度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