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布网兰州讯 书法这一蕴含丰富文化信息的艺术样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无可替代的独有的符号。这一文化符号随着汉字的演变发展而发展。简牍帛书的发现、出土和研究,对书法史、书法创作及书法理论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所以,探讨简牍帛书的艺术特色、价值意义,梳理其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对当代书法创作尤其是隶书创作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汉字简要的流变过程
首先,我们简要了解一下中国汉字从初创到逐渐成熟的过程。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研究,汉字的产生,最早可上溯至远古人类结绳记事、陶器饰文和刻画符号。伴随着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国文字的演变、定型、基本成熟当在殷商时期,其书写、留存痕迹是在兽骨、龟甲等载体上,统称甲骨文。
殷商之后,到周朝继兴,汉字演变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时代,汉字记载形式也多样化,钟鼎文、石鼓文就是其中的不同类型,各不同地域的诸侯国其文字也形形色色、各不相同,汉字“一字数形”的现象比较普遍,各种样式的籀文(即大篆)就是当时汉字的记存、书写的表现形式。到秦始皇统一诸侯,形成统一的中央政权,逐步规制度、量、衡等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形态,实行“车同轨、书同文”,也将各诸侯国使用的汉文字进行规范,统一为小篆,汉字有了统一的使用和书写的形式。
篆书规范、成熟、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其使用的局限性,到汉朝建立后,汉字又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隶变”。这是一个由篆书逐渐演进为能够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而快速书写的隶书的过程,是中国文字和书法史上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也突破了汉字草创时期象形、指示、会意等造字准则而进入汉字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时代。汉字由篆书简化、快速书写演变而来的隶书,就成了一种结构规整、格调庄严的书体而定型化,在两汉、魏晋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稳定、发展并盛行。“隶变”的划时代变革,不仅成就了隶书的辉煌,对后期书法形式中的草书、行书、楷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草、行、真(楷)这几种重要的字体也在书写者的实践中完成了初步定型,形成了汉字篆书、隶书、草书、行书、真(楷)书这五种基本书体。
盛唐以后,中国汉字结构、形态基本稳定,其艺术创造、书写发展也是在这几种书体上以不同的形式展现,书写、记载工具和材料也有了相对丰富的载体,作为文字留存形式的中国书法也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此后随着朝代兴衰,中国书法也自然起起伏伏,经历了由高峰到低谷、由低谷到高峰的波浪式演进,但总体的演进是基本稳定的。
二、简牍帛书的书法艺术价值及“隶变”意义
“简”是以竹板为原材料制作而成的竹片条,也称为“竹简”。
“牍”是以各种木材制作而成的木片条,也称为“木牍”、“木简”。不论是竹简,还是木牍、木简,把这些书写了文字的多枚简、牍用绳索、皮条等串编在一起就称为“册”,串编起来的简牍册分类卷起来存放,就称为“卷”。
“帛”是缣、绢、素之类丝织品的总称,在其上也可用墨迹书写,存留至今的文字就叫帛书。由于丝、帛获得的成本要比简牍昂贵得多,更因为丝、帛历经年代久远,特别是做为随葬品埋于地下或散失遗落埋于地下后易腐易朽,所以出土的数量较之简牍要少。
前面讲过,简牍帛书书法,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适应快速书写的实际需要而形成的,与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献研究价值。就以记载、留存形式而存在的书法艺术而论,其研究价值和模范意义也是深远的。就书法艺术本身来讲,墨迹、真迹是最重要的,简牍帛书正是这一特征的早期瑰宝。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古代书法作品,很多都是以刻石、铭文等形式流传下来的,而流传至今的墨迹作品很少,简牍帛书墨迹的珍贵在于它最直观的真实性。这些墨迹是由下层地方官吏甚至民间识文断字的非庙堂文人出于日常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往往展现出了不同书写者的风格和书写的随意性,充满了鲜活朴素的生机。在这些日常书写中,促进着文字和书体的演变,书写过程中的用笔习惯、书写认知以及对文字的理解等方面的文化信息都比较全面的反映在简牍帛书的墨迹上,因此,简牍帛书墨迹在书法上极具研究价值。
在上世纪初英籍匈牙利学者斯坦因和后来的瑞典学者斯文赫定等人盗掘发现新疆、敦煌遗存的简牍之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墨迹,是极少数流传至今的晋、唐时期片纸墨迹。而后来大量简牍帛书的发现,为我们展现了从战国中晚期甚至更早期到秦、汉及以后各个时期墨迹真品,这些墨迹真品真实的留存了古人的用笔意趣和书写习惯,从当代书法艺术的角度去分析,这些简牍帛书墨迹真品就成了今天书法学习、欣赏、创作最好的范本,所以,无论从那个角度、那个层面来讲,其宝贵程度都是难以比拟的。
从简牍帛书中研究中国汉字演变和书写的“隶变”过程,我们可以从中探寻出汉字“隶变”这一过程的书法艺术价值和划时代意义:
(一)简牍帛书书法清晰的再现了汉文字“隶变”的重要过程
简牍帛书出土之前,人们无法了解秦汉以前隶篆并存以及汉字逐渐、长期演变的过程,汉魏碑刻,不能说明汉字演变的全貌,也不能证明秦以前文字(籀文)及秦篆(小篆)至汉隶的演变过程。只有这个时期的简牍(帛书)墨迹,才将秦汉文字、书法大变革的过程展现得一清二楚。所以,简牍帛书这一珍贵的历史艺术瑰宝,为我们研究字体的演变和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简牍帛书书法成为我国文字发展和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文字的发展和其他事物一样,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也是有一个漫长复杂的演化过程,一种字体向另一种字体演变,也是不同字体长期共存的,隶变产生字体体式定型、书写法则完备的隶书也是这样。在简牍帛书没有被发现以前,人们对于秦汉隶书的认识是模糊的、不全面的,对篆书到隶书的“隶变”过程不能做一个全面的解读和阐述,而南北方大量秦汉简牍帛书的出土,清晰地说明了隶书的逐渐演变脉络,将隶书的发展、成熟过程展示得一清二楚。
(二)汉字“隶变”的过程孕育了各种新字体
其实,篆书隶变、隶书定型成熟这一演变过程中,由于实际需要,比如快速书写等情况,早就无意识的孕育着各种新字体,如分书、章草、真书等,《说文解字•叙》中就记载:“汉兴有草书”。从出土的简牍帛书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简牍帛书时期各种书体之间的渊源关系。
分书:分书是隶书的一种,人们把带有明显波磔特征的隶书称为“八分书”。也称“分书”或“分隶”。汉末魏晋之际,“八分”这个名称才在典籍中出现。其中晋卫恒《四体书势》曰:“鹄弟子毛弘教于秘书,今八分皆弘法也”。关于八分书体,后世的解释极为繁杂多变,众说纷纭。据记载说是秦代上谷散人王次仲创造“八分书”。割程邈隶字的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的小篆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1]。
章草:章草是继草隶而起的书体,草隶是隶书的潦草写法,结体仍属隶书体系。而章草仅用隶书的笔法,他破坏了隶书的结体,所以说,二者是有区别的,不能混淆视之。章草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古代都是自上而下书写),是篆书演进到隶书阶段相应派生出来的一种书体。它属于草书由早期快速书写时期逐渐走向规范化过程中的一种体段,唐朝张怀瓘称之为“既隶书之捷”,是由隶书的简捷写法发展演变而成的,是隶书草化或兼隶、草于一体的一种书体,也可以说章草是草书中带有隶书笔意的一种书体。所以说,把当时规范化的、章法化的草书称之为“章草”,是十分恰当的[2]。
真书:简牍书法,也让我们看到了真书的萌芽。早期的真书参有隶意,结体方扁,波磔明显,因同源于章草,所以也叫“章楷”。《流沙坠简》中汉武帝天汉三年的简牍隶书已出现真书雏形,《居延汉简》中的寸楷大字“诏书”,下笔横起直落,虽属汉隶,也可更认为是早期的楷书。这时的真书尽管在简牍中所占比例很少,但他已为流行于魏晋两代楷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被汉代蔡邕简化为汉隶用作官方字体,有三体石经流传于世,时称楷书,也称为“真书”[3]。
(三)简牍帛书的“隶变”过程开创了新的书写之风
西汉武帝时期,中国疆域版图空前扩大巩固,特别是派使节出使交流西域(譬如有名的张骞出使西域)、屯兵西域边塞、经营开发河西、新疆一带甚至更远的西亚,东南荆楚之地经济文化繁荣、政权巩固,这一时期各地保留了大量的文化遗存,简牍帛书最好的保留了由汉字和书法承载的文化信息。简牍帛书书法,由于是文字在实际应用活动中的书写形式,其率意急就,不拘一格,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和崭新的书风。书法线条生气活跃,自由流动,呈现出多样书体、多种书风。这些来自下层书吏、官吏、屯兵边塞不知名的书家所创立的书法艺术成果,具有高度的艺术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显示出它的艺术价值。简牍书法的书写意兴浓烈,运笔灵动活泼,随意挥洒,轻松自然,用笔姿态横生妙趣。加之简牍竖长的形制,竖写的顺序,形成了它竖为贯通,横为联络,既为均齐,又置错落的独特格局。简牍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它在文化、艺术上的创造性成就是无可替代的。
综观简牍帛书书法,其艺术上的拙朴雄健、率意自然等书写特质以及书写者自然流露的情趣情性、审美意识等,都是特定历史阶段中各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彰显了秦汉时代的总体文化精神和时代特征。当然,由于所处地域环境、文化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的不同,简牍帛书书法艺术特点的形成和书风,南、北两地是有明显差异的。差异比较明显的如马王堆的简牍、帛书、银雀山的简书等展现的是典型的南方荆、楚简帛书风,笔划圆润、结体严谨、书写规整,与西北一带出土的大量简牍书法如敦煌汉简、居延汉简等有明显的书写区别。
三、简牍帛书书法的当代性问题
简牍帛书书法在书法史与书法艺术上的价值与意义是巨大的,自上世纪大量出土发现以来,各个层面的整理、研究热度不减,书法界也对简牍帛书一直进行关注,在不同的阶段被不同的书法爱好者、书法家和学者研究,汲取其丰富的艺术营养,在当代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再创造,辅之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进一步加强对简牍帛书书法的研究,对当下书法创作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就书法艺术而言,简牍帛书对当代各种书体的书法创作特别是隶书创作的影响必然会继续下去,面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局面,我们要借鉴汲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汲取简牍帛书书法的时代精神与营养
整个书法史和中国历史是同步的,秦汉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历史聚变过程自然也就成了中国书法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秦汉时代的书法艺术在整个书法史上的影响也就随着剧烈的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树立起了他的高度,秦汉简牍帛书的意义也在于此。从殷商甲骨文、周朝钟鼎文、金文、春秋战国时代石鼓文等古文字,到秦篆、再到体势繁茂多变的简牍帛书出现,汉字书写展现的雄健浑厚、朴茂自然的风貌为今天书法创作提供了丰厚的营养。简牍帛书的书写在承继篆书中锋用笔的同时,藏露并用,笔法更加率性、更加丰富。因此,当代书法创作,要从书法的本源去探寻,准确把握汉字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每个重要时代、重要节点的转承变化,才能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特别是当代隶书创作,更要深研简牍帛书,深切体会简牍帛书书法的时代精神与气质,汲取简牍帛书丰富的文化信息和书法精神,创作出契合当代艺术欣赏习惯的优秀作品。
(二)准确把握简牍帛书书法的美学特征
简牍帛书书法是我国出土最早的法书墨迹之一,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的书写直观性,其最大的艺术特征在于它的自然天成。书写率性、无意成形,书写者都是在自然流动变化中完成的。简牍帛书书法在笔法和体势上不具匠心而又处处灵动活泼,体势伸展,神采飞扬,气象万千,意趣天成,形成了简牍帛书书法艺术的灵魂,即率性自然的美学特征。所以,在研究、临习、创作简牍帛书书法时,不但要准确把握其形与神的艺术特质,更要深刻理解其美学特征。
由于受传统书法认知及审美观念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书法界对于秦汉简牍、帛书这类出自低层书写者、文吏、官吏之手的书法艺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它系统的分析、研究、借鉴也比较少。近些年来,大批研究者和书法界开始重新审视、研究秦汉简牍帛书的书法艺术价值,开始认识到简牍帛书书法的巨大书法史价值,以及在各类书体演变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中挖掘出了新的审美内涵和审美境界,在这一研究、借鉴的过程中,也对当代书法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引导作用。
(三)深入研究简牍帛书书法的书写特征
秦汉时期碑刻隶书一般的用笔是中锋运笔、藏头护尾、蚕头雁尾,这是秦汉碑刻隶书的一般特征。而简牍帛书书法都是墨迹原件,书写用笔特征更加丰富,我们可以把简牍、帛书分别简要分析一下:一是简牍书法,起笔一般也是“藏头”,这一类在北京大学接受捐赠收藏的一批从海外回归的珍贵西汉竹简可以看到,这批竹简共有3300多枚,书写内容相当丰富。当然在其它简牍中也可大量看到这种“藏头”写法;但也有很多情况是切笔、露锋等各种笔法率意落笔,这一类在敦煌、居延简牍书法中非常多见。至于“护尾”,简牍书法并非每一笔“护尾”比如有些横划、竖划、捺划等,这比较常见。总体上简牍书法的笔划多采用方圆结合、刚柔兼济,字体舒展、夸张,甚至变形,开合有度。二是帛书,帛书留存数量较少,主要在马王堆等南方一些地域出土,有篆隶、古隶、汉隶等类别,其书写用笔各不相同,基本都有左波右磔、蚕头燕尾、方入尖收、有方有圆,而且用笔沉着、劲健。总之,简牍帛书书法用笔率意自然、能放能收、方圆兼用,毫无矫揉造作之弊,展现出了雄浑的笔势美和强健的笔力美。此外简牍中常见一些装饰性很强的夸张笔画(如竖划、捺划),无意识增强了作品的节奏感和艺术美。这些书写特征我们在当代书法创作过程中一定要深入研究、体会、借鉴。
(四)细致解读简牍帛书书法的结构艺术
在研读简牍帛书书法时,我们要尤其注意它的结构特征。书法艺术的美就在于用线条表现汉字的字体结构,书法艺术依托于汉字,书法创作者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审美意识无不体现在汉字线条的生发艺术实践中,书法结体的平衡、对称、统一、高低和书写的动静、缓急、侧正、粗细等各种艺术因素,在简牍帛书书法作品创作中,都有集中体现。所以,研究、借鉴简牍帛书书法时,要以理论的高度解读它的结构艺术。
从大量的简牍帛书留存中我们可以看到,“方圆结合”是简牍帛书结体的重要特征,另外还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结体特征,即倾斜形、环拱形与宽疏有度:
倾斜:简牍帛书大都有一种惯性的倾斜,这是由于当时的书写条件和书写者姿势决定的。
环拱:环拱形是由于快速书写的惯势,形成整个字形右侧笔划向左侧环拱、环抱的形态。
宽疏:简牍帛书中有很多参差不齐的夸张用笔,如竖划、捺划、弧形笔划等,所呈现出一种宽松率意而不松散、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效果。这种宽而不散、疏而不漏的特征,对书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借鉴作用。
由这些结体特征可以看出,简牍书法独特的结体艺术之美。纵观中国书法史,自秦汉简牍帛书以后的书体结构,虽然在各个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有丰富的发展变化和更加成熟的结构,但是,之后的各种书体结构的形成完善,无不受秦汉简牍书法的影响。
(五)领会简牍帛书的章法布局
综观简牍帛书书法墨迹,其展现给我们的艺术形式即章法布局之美,在我们研究、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虽然受当时书写材料形制的限制,在文字布局、笔划表现等方面都受到的约束较大,但是当时的书写者还是艺术的表现了字与字之间互为照应的整体协调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虽然没有自觉的章法可言,但整体参差错落,其形式的分散、错落只是符合实用目的,正是这种无意识的书写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性,令人叹为观止。
历代书法家无不崇尚自然而反对矫揉造作。蔡邕在《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4]。刘熙载在《艺概》中谈到简牍书法的章法布局时也所说到:“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互相应之妙”[5]。所以,在研读、学习简牍帛书书法时,要把握好自然、率意的尺度。若在率意与随意,自然与草率之间不能很好的把握,就会流于粗造化和简单的形式化。
(六)简牍帛书书法的当代创作
简牍帛书的另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承载汉字“隶变”重大意义的简牍帛书无意识的非功利性,即其质朴的美学价值对当代书法创作的价值启示。当代中国书法创作的功利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浮躁局面,书法创作者在名利驱使下不能潜心研究书法的艺术规律和发展规律。所以,学习、师法优秀传统,不仅要学习其自然、活泼、生动的一面,还要思考其单纯、率真、纯正等艺术特点及其所折射的书写心理状态,才能更好地表达书法艺术的当代性。
还有,就是当代书法创作特别是简牍帛书的当代书法创作,还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简牍书法从一开始就被一些研究者和研究理论定性为“民间书法”(当然不可否认这些书法大多数出自地方低阶层官吏、文吏、甚至民间),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思考它在书体演变过程中的变革意义,用理性思维去认识他的存在,要以时代进步的眼光和书法理论意识去认识简牍帛书书法,以当代书法家的学识、修养、气质以及情趣把俗世化的“民间书法”艺术再现为具有“书卷气”的当代艺术。
四、总结语
秦汉简牍帛书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珍贵遗产。当代书法工作者研究、借鉴、学习简牍帛书书法不只是一种书体形式的摹写和模仿,而且是一种书法精神的追求,更是一种书法理论的提升,系统、全面继承和发扬秦汉简牍帛书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和书学意义是当代书法家的历史使命所在。
书法创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需要当代热衷于传承、传播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工作者的内在修养、坚持和人文情怀,所以,当代书法家少一点功利,静心书学,是当代书法进步发展的有效途径。
有学者说:“书法史使人能够从历史的高度考察书法的演进与流变,了解各代各家所处的历史地位,以及当今发展的动态,广收博取,避免偏狭与盲目”。谨以此语结束本文。
作者简介
张彦荣,别号老乡,斋名百忍堂,籍贯陇中安定。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同时长期进行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研究,致力于书法在高校大学生中的推广和传承,书法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和教育系统展览并获奖,被众多书法爱好者、藏家和画廊收藏,现供职于兰州文理学院。(图文/张彦荣 编辑/刘娟)
【本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中国发布网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须注明稿件来源。投稿邮箱:chinafabu_c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