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三中记忆

宁乡三中记忆,我一直认为三中是建在一块绝佳风水宝地上。它坐落在一个小山坡上,背靠一座扇形的大山,旁边是清澈的河流环绕而过,前面是一览无余的黄材盆地。真是应了“后有靠、旁有钓、前能眺”的风水要求。因为学校建于山坡之上,九十九级石梯成了闹与静的分界线,石梯之上是安静的校园,石梯之外则屋舍商铺比踵。


宁乡三中记忆

站在校园,进可至热闹的黄材古镇,退则校园后门即是山间林海。因为学校建于兵荒马乱的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常常想,如果遇到兵匪突袭,师生也可立马从后门撤离,躲到古树参天的大山之中。这样一处安静安全的所在,真是读书的好地方。

宁乡三中记忆

虽然学校建在一个安静安全的地方,但是还是没有躲过时代大潮的侵蚀,我们读书时候校舍大都是六七十年代建的土砖青瓦平房,解放前的房子已不复存在了。连接环绕大半个校园从食堂到宿舍的风雨长廊,以及校门两边的木板两层小楼,倒有点年代感,应该久远一些。那时候学校年轻老师住在木板楼上,穿着西装和时髦洋装的年轻老师们,清音笑语和木楼梯的吱呀声,仿佛诉说着民国时期的故事。二层木板小楼没有名字,老师们命名为逍遥楼。

长廊在天气炎热和刮风下雨的时候,起了很好的庇护作用。当时校长说要把长廊和教学楼连接起来,让师生们下雨的时候可以鞋不沾水,我很是期待了一阵,可惜到毕业的时候也没有实现,后来更是拆除了这些老建筑,建起了新房子,已经完全没有过去的影子。校庆五十周年去学校,物是人非、天翻地覆,记忆中的东西大部分已经消失,怅然若失,心里空落落的,仿佛被谁偷走了一件心爱的东西。

宁乡三中记忆

学校历史虽然悠久,但是当时的年轻老师很多,大多是刚从大学毕业才参加工作的。因为年轻老师和学生的年纪更加接近,而且年轻老师刚从城市回来,离学生们向往的时代气息更近,所以年轻老师们就成为学生们关注的焦点,甚至模仿的对象。

潘晓虹老师和谢晓玲老师的郎才女貌、孙尚军老师的男人味、胡海沧老师的酷、姜梨花老师的普通话、陈正容老师的才气、唐巧云老师的漂亮,以及喻小健老师的白净娃娃脸,都是学生们注目的对象。老师们的八卦故事也成为学生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孙尚军老师们铁桶煮白菜,围炉烫酒的惬意;沈跃飞老师们自行车几十里四处相亲的浪漫;姜学文老师宿舍苦练霹雳舞的痴迷;唐适老师西装和酒气的混搭;物理老师自制电视频道的水平,都让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有了轻松新奇的话题,充满了快乐的空气。

宁乡三中记忆

这群年轻的老师虽然生活上脱不了年轻人的浪漫,但是教学上决不含糊,很快成为了教学骨干。十九岁大学毕业的神童型人物欧阳才老师,二十出头就担任了学校的书记,二十八岁就调到县教委当副主任。很多其他年轻老师或当领导,或去市县重点中学任教,都有了自己的发展。一段时间,宁乡教育局的正副局长和宁乡一中的校长,都出自三中,大家戏称“三中接管宁乡教育。”

三中的学生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黄材区各中学考上的学生,以及五里堆中学的部分学生,绝大部分是农村孩子。另外一部分是716矿和304地质大队的学生。因为716矿和304队的学生有着当时农村人梦寐以求的“国家粮”,还操着一口流利普通话,在以方言为主的三中显得鹤立鸡群。因为高考是当时农村学生改变命运走出农村的几乎唯一的机会,与716矿、304队的城镇学生相比,农村学生更加奋发图强。在一辈子穿皮鞋,还是穿草鞋,就看高考的恐吓下,颇有几分壮怀激烈的悲壮。有睡觉后点蜡烛看书引起火灾的;有高考紧张到抽筋的;有同学成为自己的老师还在屡败屡战的......尽管悲壮,但是那几年确实是三中有史以来高考战果最辉煌的几年,在高考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四五的情况下,每年考上的有六七十人,除了一中以外,就是三中人数考得最多。

宁乡三中记忆

当然,生活再怎么逼仄,还是不能够阻止青春期的同学们寻找自己的乐趣。未开发的千佛洞探险,农家鸡鸭的不速享用,手绘食堂饭票的炮制,以及翻围墙看录相,都是学生们苦中作乐的方式。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青春期的爱情憧憬,八十年代的爱情还有着未说话脸先红的娇羞;有着自行车后座上的甜蜜;有着碰手也触电的惊慌;有着表达情意的粉色信笺;有着从一而终的爱情信念。不管是恋爱中的欢笑还是泪水,抑或是后来的圆满还是遗憾,都闪耀着那个时代纯真的光芒。

某对同学更是在爱情的驱使下,弃学回家结婚去了,震惊全校。只可惜后来再没有听到过他们的消息,如果有机会听听他们谈谈三十年的爱情和人生感悟,一定会是一场有深度的人生讲座。也许纯真年代的爱情,更加能够经历岁月的风霜,我们这届二百多名学生,成就了近十对伉俪,百分之十的结婚比例,百分之零的离婚比例,述说着八十年代的爱情传奇。

宁乡三中记忆

三年高中匆匆而过,在经历了炙热的高考后,我们没有博士帽,没有毕业典礼,就匆匆踏上了各自的人生之路。或升学工作,或致富致仕。我们有赏不完的人生风景,攀不完的人生目标。我们做过无数的梦、走过无数的路、赏过无数的景、见过无数的人、赴过无数的宴......一晃,三中一别已是三十年。

这三十年里,承载我们思念的校舍,已永远湮灭;释放我们自豪的三中牌匾,已悄然收藏;亲密无间的部分师生,已做了终生告别;九十九级台阶,已杂草丛生。唯有那无声的教室和不屈的迎客松,还在固执地等我们回来。少小离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母校相见不相识,仅剩客松识故人。所幸,虽然天翻地覆、物是人非,但我们还记得三中的路,还未忘三中的景,还感念三中的情。还记得少年时、少年事、少年友、少年乐......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三十年后,我们已归来,虽然没有少年的外表,但还有少年的情怀。在我们心中,学校虽然改名,但三中从未离去;校舍虽然拆除,但风景永存心中;时光虽然老去,但情怀永远芳华!

宁乡三中记忆

作者姜灿辉,宁乡黄材人,在故乡与他乡穿梭,在法律与文学中徜徉。感恩、感性、重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