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国内,机器人教育在国外更早的兴起,在国外机器人教育已经非常普遍了,技术方面也非常成熟,但是在国内机器人教育市场非常的大。意识到机器人教育重要性的家长都送自己的孩子去参加了机器人教育课程,下面就来谈谈机器人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什么是机器人教育?
机器人教育这个词很多人可能会比较陌生,并不知道机器人教育是怎么。通俗来讲,机器人教育是指通过组装、搭建、运行机器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除了掌握机器人的基本构造和搭建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控制机器人,让孩子了解到了编程的乐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机器人教育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基础教育课业过重,过多的基础知识学习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计算机的硬盘,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孩子只会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素质,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机器人教育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渗透性、前瞻未来性、创新实践性的学科,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
近年来,机器人教育已经走进中小学校,已有不少中小学甚至高校提前与机器人有了亲密接触。开发机器人的教育功能、发掘智能机器人的教育价值,对推进教育创新,促进教育现代化,增强中小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在一些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机器人学科教育对高科技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早已在信息技术课与课外科技活动开设了有关机器人的课程内容。
机器人教育的全新模式
机器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鼓励孩子多动手,多动脑。例如在机器人学院的课堂上,老师会先引入生活中的一个主题,让孩子们讲述对于这一主题的认知,对于这一主题中涉及到的主角老师会鼓励孩子们动手创造,在孩子们完成这一具体的项目时,老师会与孩子一起讨论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由此带出的新知识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主动去完成该项目。在解决任务的过程老师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给孩子们出主意、鼓励他们进行团队合作,项目完成后孩子们进行全班的讲解,分享自己在这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在机器人课堂上,孩子由于受到项目的任务驱动,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因此,机器人课堂对孩子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机器人学院课堂还注重教学激励,坚持不断探索激励孩子勇于创新的各种有效的机制与策略,为孩子创新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
机器人教育打破了传统的单纯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通过开放式、体验式、相互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极大地改变了孩子被动地学习、思维活动受到严重压抑的状况。在机器人教学课堂上,孩子成为学习的中心,孩子的发展创新和自我实现成为教育的*终目的。
机器人教育帮助学生获得什么呢?
让学生更加自信
机器人的课堂是由众多个大小任务组成的课堂,每一位学生,无论他多么的不自信,也无论他的文化学习成绩多么的不好,在机器人活动过程中都会因为能够完成与他相适应的任务而充满自信,每一个人都会体会到:“我行!”。
让学生适应时代要求
机器人技术融合了电子、造型、传感器、机械、人工智能等当今多项领域的先进技术,它不仅体现了对未来科技发展的认识,也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举措。比尔盖茨就曾预言说:“未来家家都有机器人!”
增强学生智能水平
美国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将人的智能(智力)分为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人际智能、自省智能、观察智能以及音乐智能这八个智能水平。除了音乐智能在机器人教育过程中表现的不是很明显外,其它各个智能水平都可以机器人教育活动中得以体现和增强。
孩子们在向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和撰写研究报告过程中增强言语智能;在程序设计和编写过程中增强逻辑数学智能和空间智能;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增强观察智能和肢体动觉智能;在协同合作中培养人际智能;在失败的教训中增强内省智能等等。
优化学生能力结构
学生的能力结构通常有:想象力,创造力,创新力,耐挫折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而每个学生的能力结构通常都会参差不齐,有的动手能力强,有的创新能力强……
机器人教育活动过程中可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使该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同时,课堂上的各种学习方式更可以使其它相对较差的能力得到增强,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近两年,机器人教育市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教育一定会成为教育行业的又一个蓝海。同时: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相比于应试教育,孩子们能更好的手脑并用,寓教于乐。综合来看,机器人教育正逐渐被大家所熟知和接受,未来的发展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