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加盟品牌排行榜:何为语文素养?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公民语文素养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体现在一些年轻人日常对汉字使用的随意、对汉语言文化失去敬畏之心,体现在一些人对于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崇敬感的减弱,体现在经典文本中蕴涵的审美与道德内涵的被漠视……

 

  不久前,某知名高校宣布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的目录中删除,再次引发了公众的讨论与担忧,在全社会语文素养并不理想的当下,此举对语文而言是否将雪上加霜?

 

  “你具备语文知识吗?”当被问及这个问题,会有不少人给出肯定的答案。但当被问到“你具备语文素养吗?”恐怕就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出肯定回答了。

 

  何为语文素养?打个比喻,如果将语文素养比喻成一个金字塔,塔尖是包括字词使用、语法结构等语言能力的体现,而塔基则是一个包括言语主体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知识视野、智力发展与个性人格在内的复杂构成。日常生活、交流及书写当中语文能力的体现,是源于塔基诸多复杂成分的共同作用。

 

 

  我们克制“一朝之忿”了吗

 

  对当代人语文素养缺失的忧思,让人记忆深刻。欧美思大语文总部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关于这个问题,欧美思大语文给大家举例说明:

 

  第一个例子相对直观。“不久前,复旦大学课题组通过验证曹操家族DNA,推断出曹操父亲并非过去所流传的夏侯氏的后人,更不是西汉第二任相国曹参的后人。播出这条新闻时,一些新闻主播对曹参之‘参’的读法十分凌乱,有的读为‘shen’,有的读为‘can’,令观众无所适从。”

 

  第二个例子更加深刻,是有关“一朝之忿”。欧美思大语文告诉您,我们发现周围的戾气越来越重,两个陌生人因为一个误会便能大打出手。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这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的问题,源于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何尝不是一种缺乏语文素养的表现。《论语·颜渊》中有“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盛怒之下做出过激之事,忘记自己的身体也连累了父母,这是“惑”。克服“惑”、克服“情绪做主”,完全可以从人文的角度,从加强语文教育和人文修养着手。如果所有人能熟读《论语》中这个典故的精神内涵,社会上的戾气也许就会少一些。

   欧美思大语文通过调查发现,当前的青年人普遍存在文字使用不规范、逻辑思维水平低下、母语情结弱化等问题。从实习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很多普通话测试通过二甲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语言逻辑混乱、当众演说能力较差等问题。而且,大学生普遍阅读面狭窄,很多学生既不关心时事新闻,也不阅读文学经典。“上述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汉语恐将会因国民母语能力的普遍低下而面临退化危险。”该课题组负责老师强调。

 

  “提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班主任老师多由语文老师担任?”李山强调,“因为语文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的灌输、技法的传授,而是涉及修身养性、品德造就。我们看苏东坡的《赤壁赋》、蔡元培的美育,里面包含的情绪、品德的内容实在太深刻了。语文素养包含健全的人格、宽广的心胸、知足常乐、自强不息等等,甚至包括民族的文化慧命,而这些,才是最宝贵的,才是‘大语文’教育的使命。”

 

  呼唤语文教育的“理想国”

 

  有关语文教育应该强调“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论争,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而因为受到来自高考的压力,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也长期徘徊于“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难于寻找到合适的“度”。

 

  正是在这样的两难中,各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教学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重知识传授还是重能力培养的困惑。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中国人民大学才“痛下决心”,拿“大学汉语”“开刀”。

 

  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洪大用介绍,人民大学自2007年在全校恢复建设“大学汉语”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要求学习2学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校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着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与专业教育脱节、教学质量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满意度不高等多个方面的问题,甚至沦为“高四语文”。

 

  有鉴于此,学校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应与此前学习阶段的语文教学有明显区别,有合理分工。大学语文应当注重向上升华,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向纵身拓展,培育学生的专业表达能力;向实践延伸,培育学生综合性的语言应用能力。大学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止步于“大学汉语”这样工具性较强的通论性课程,应该更加突出人文性,应更加丰富、立体、深入、多元。

 

  大学开展语文教学所遇到的困惑,正折射出各个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普遍困惑。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鲜见老师纵横捭阖、慷慨激昂的演讲,多见字词辨析、语法结构的讲述。
 

  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深感忧虑:“一个老师不只是具有一份很详细的设计性的教案,还应当有一份像样的讲稿;一节语文课不只是提问,应当有一段一段十分地道的言语,像宝石一样镶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些话熠熠生辉,照亮课堂,也打动听者的灵魂。”

 

  “我以为,一个讲授者,应当知道讲台是属于他的,那是他的位置所在,那是他发心魂之声、发智慧之声、发启蒙之声的地方,也是给每一个孩子发声的机会。将教鞭当成羊鞭,将这群羊赶起来,去山坡,去草地,去水边,这是一幅现代画,现代课堂最生动的画面,但这并不应当是以讲课者的失语为代价的。最理想的课堂应是强强集合,有众声喧哗,也有独领风骚,要让那些孩子在那一刻领略老师的才华与风采,领略文本的精髓。”曹文轩描述了语文课堂的“理想国”。

 

  语文课堂,让美之花绽放

 

  如何让语文课堂有效完成语文素养培养的功能?采访中,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教师邱静芳的教学日志令人难忘:

 

  我们阅读迪特里希·朋霍费尔的《狱中书简》:“愚蠢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而不是一种理智上的缺陷。”我们探讨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不管别人说什么做什么,我自己一定要做个好人;正像一块翡翠、或是黄金、紫袍,保持天生的光彩。”我和学生探讨:“没有人能代替我们行动,同样,也没有人能代替我们思考”……经过这样的探讨和学习,许多文本引发了学生们的共鸣。学生们说,他们从语文课堂里学到了如何做人,而不仅仅是语文。

 

  看着邱静芳老师这样的教学日志,无法不令人感佩、令人震撼,可以想象,这样的课堂该有多么生机盎然,该是多么诗情画意,那是思想的碰撞、审美的升华、心灵的净化。这样的语文教学打破了应试教育的藩篱,自由奔放,是真正的“大语文”和“真语文”。

 

  培养“语文素养”,除了对阅读的强调,还应有对写作能力的注重。对此,曹文轩曾指出,“一个完整的人、完美的人、完善的人应该具有写作能力。一个人能够写一手好文章,这是一个人的美德。日后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得有一个基本的本领,就是写作的本领。要懂得文章之道、文章之法。”

 

  对此,语文素养中写作能力的提升,要从改变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套路”、“套话”开始,鼓励学生的个性思维、抒发真情实感,培养学生丰富健康的人格,进而营造整个社会健康良好的文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